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

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府回应路径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目录第8-11页
Contents第11-15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5-24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5-16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0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7-20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创新第20-22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21页
     ·研究创新第21-22页
   ·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22-24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·论文框架第23-24页
第二章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理论阐释第24-41页
   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内涵第24-27页
     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第24-25页
     ·政府回应的内涵第25-27页
   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的关系第27-29页
     ·权利—权力博弈: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互动转化第27-28页
     ·互动双赢:提升政府回应与公众参与品质第28-29页
   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回应的理论依据第29-35页
     ·政治生态第29-31页
     ·新公共服务第31-33页
     ·治理理论第33-35页
   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府回应意义第35-41页
     ·社会分化的“整合器”:利益与分层整合第35-37页
     ·民主进程的“加速器”:制度与政策保障第37页
     ·政府公信力的“提升器”:信誉与权威认可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政策合法性来源的“保障器”:主体与程序合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网络无政府主义的“消解器”:制度与法制规范第39-41页
第三章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府回应现状分析第41-55页
   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挑战第41-44页
     ·管理理念:从管制转向协作共治第41页
     ·管理内容:从传统安全转向信息安全第41-42页
     ·管理模式:从传统模式转向虚拟模式第42-43页
     ·管理结构:从金字塔状转向网络结构第43-44页
   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回应存在的问题第44-50页
     ·回应的非理性:认知负面且行动简单粗暴第44-47页
     ·回应的非实质化:广度、深度、信度不足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回应的消极被动性:消极怠慢缺乏前瞻性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回应的机械主义:应景式网络回应第49-50页
   ·政府回应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第50-55页
     ·虚拟政府建设不完善: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僵化第50-52页
     ·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缺失:内在控制机制失灵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回应的制度化供给缺位:制度性资源稀缺第53-54页
     ·网络政治参与的低品质:非理性的政治参与第54-55页
第四章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回应的路径选择第55-81页
   ·政府回应路径选择的理性认知第55-60页
     ·政府回应理念的转变:责任政府与服务政府第55-57页
     ·政府回应路径建立的原则:可操作性与系统性第57-59页
     ·政府回应路径选择的功能向度:双向互动与社会正义第59-60页
   ·政府回应路径选择的构建第60-71页
     ·打造系统化的电子政府回应平台第60-62页
     ·建立政府重大决策网络民意征集制度第62-64页
     ·健全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第64-66页
     ·建立网络事务日常交办和协调机制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完善政府回应的压力机制第67-69页
     ·健全政府回应的意识唤醒机制第69-71页
   ·政府回应路径有效践行的配套举措第71-81页
     ·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71-74页
     ·培育富有建设性的网络公民第74-75页
     ·畅通传统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第75-77页
     ·健全法制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第77-78页
     ·强化职业伦理内在控制机制第78-79页
     ·加大信息公开推进阳光政府第79-81页
结语第81-82页
参考文献第82-8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7-88页
致谢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--以广州市为例
下一篇:慈善事业中的政府职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