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法视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制度研究--兼谈我国碳排放权法律制度的构建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分析 | 第11-17页 |
·环境容量的涵义 | 第11-12页 |
·碳排放权交易的法理基础 | 第12-17页 |
·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义 | 第12页 |
·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 | 第12-17页 |
第三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关系分析 | 第17-31页 |
·交易主体 | 第17-20页 |
·国际碳排放权指标交易主体的涵义 | 第17-18页 |
·基于项目而产生的减排信用交易主体的涵义 | 第18页 |
·自愿减排交易主体 | 第18-20页 |
·交易的中间人 | 第20-23页 |
·碳基金 | 第20-21页 |
·国际碳基金和中国碳基金 | 第21-23页 |
·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 | 第23-25页 |
·美国洲际气候交易所 | 第23-24页 |
·欧洲气候交易所(ECX) | 第24-25页 |
·第三方核证人 | 第25-26页 |
·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客体 | 第26-30页 |
·碳排放权指标 | 第26-27页 |
·减排信用 | 第27-28页 |
·远期交易与气候金融衍生品 | 第28-29页 |
·自愿性减排交易客体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《京都议定书》的内容及评析 | 第31-37页 |
·《京都议定书》的主要内容 | 第31页 |
·《京都议定书》下的三种机制 | 第31-32页 |
·《京都议定书》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6页 |
·现有的京都机制框架体系 | 第32-33页 |
·目前各区域交易体系与京都体系的差异 | 第33-34页 |
·京都议定书的履约惩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| 第34页 |
·《京都议定书》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完善 | 第34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制度构建 | 第37-47页 |
·我国现今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7-38页 |
·立法滞后 | 第37页 |
·法律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| 第37-38页 |
·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应当遵守的原则 | 第38-40页 |
·基本原则 | 第38-39页 |
·制度前提 | 第39-40页 |
·构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制度 | 第40-46页 |
·排放指标分配的制度构建 | 第40-42页 |
·排放许可制度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·交易监管的制度构建 | 第43-44页 |
·交易核证的制度构建 | 第44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一、中文类 | 第48-49页 |
二、西文类 | 第49-50页 |
三、网上资源 | 第50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与发表的论文 | 第51-52页 |
后记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