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资源节约型社会概述 | 第11-16页 |
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涵义 | 第11-14页 |
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特征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理依据 | 第16-25页 |
·提高效益 | 第16-18页 |
·发展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| 第18-20页 |
·实现社会正义 | 第20-23页 |
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,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实践 | 第25-45页 |
·国外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实践 | 第25-36页 |
·“罗马俱乐部”与《增长的极限》 | 第26-29页 |
·日本 | 第29-32页 |
·德国 | 第32-33页 |
·美国 | 第33-35页 |
·小结 | 第35-36页 |
·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实践 | 第36-45页 |
·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现状 | 第36-39页 |
·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1页 |
·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存在问题的法律成因 | 第41-45页 |
第四章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建构 | 第45-61页 |
·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关立法进程 | 第46-51页 |
·创立《资源利用节约综合评价法》,规范政府、企业、个人的权利与义务,从内部机制的层面促进节约型社会发展 | 第46-47页 |
·促成《反浪费法》的实现,从外部机制的层面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| 第47-49页 |
·完善其它相关配套制度,形成一整套资源节约型社会即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| 第49-51页 |
·明确政府职能 | 第51-55页 |
·明确政府定位 | 第51-52页 |
·完善政府内部机构 | 第52-53页 |
·引导企业明确各自职责 | 第53-55页 |
·培养人们的“节约”的法律意识 | 第55-61页 |
·继承并发展本国节约法律意识 | 第55-56页 |
·借鉴先进节约法律意识,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 | 第56-58页 |
·以“非价格”机制提高节约法律意识 | 第58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5页 |
后记 | 第65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