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官员迁任问题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7-11页 |
| ·选题缘起 | 第7-8页 |
| ·学术史简单回顾 | 第8-11页 |
| 第2章 古代官员迁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| 第11-14页 |
| ·古代官员迁任的概念分析 | 第11页 |
| ·古代官员迁任的基本特征 | 第11-14页 |
| 第3章 西汉官员迁任的历史背景 | 第14-22页 |
| ·西汉官员迁任的历史渊源 | 第14-15页 |
| ·西汉时期军事斗争背景下的职位迁任 | 第15-18页 |
| ·西汉时期君主辅政需要下的职位迁任 | 第18-20页 |
| ·西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下的职位迁任 | 第20-22页 |
| 第4章 西汉官员迁任条件 | 第22-33页 |
| ·升任条件 | 第22-30页 |
| ·功劳升任 | 第22-26页 |
| ·才能升任 | 第26-28页 |
| ·精通儒术升任 | 第28-29页 |
| ·品望出众升任 | 第29页 |
| ·性格忠直谦逊升任 | 第29-30页 |
| ·降任原因 | 第30-33页 |
| ·因“坐”降任 | 第30-31页 |
| ·上奏不合君意 | 第31-32页 |
| ·“软弱不胜任” | 第32-33页 |
| 第5章 西汉官员迁任途径 | 第33-41页 |
| ·察举之途 | 第33-35页 |
| ·察廉迁任 | 第33-34页 |
| ·察茂才迁任 | 第34页 |
| ·察贤良方正迁任 | 第34页 |
| ·察明经迁任 | 第34-35页 |
| ·考核之途 | 第35-37页 |
| ·课最升迁 | 第35-36页 |
| ·课殿责罚 | 第36-37页 |
| ·察举之外的荐举 | 第37-40页 |
| ·他荐 | 第37-38页 |
| ·自荐 | 第38-40页 |
| ·告奸之途 | 第40-41页 |
| 第6章 西汉官员迁任方式 | 第41-45页 |
| ·“迁” | 第41-42页 |
| ·“徙” | 第42-43页 |
| ·“擢” | 第43页 |
| ·“入”和“出” | 第43-44页 |
| ·“复” | 第44-45页 |
| 第7章 西汉官员迁任类型考察 | 第45-51页 |
| ·西汉文吏与儒吏迁任考察 | 第45-48页 |
| ·文吏及其迁任 | 第45-46页 |
| ·儒吏及其迁任 | 第46-48页 |
| ·“因君喜好”迁任的考察 | 第48-51页 |
| ·喜好心腹亲信的迁任 | 第48-49页 |
| ·一时一事喜好的迁任 | 第49页 |
| ·君主生活喜好的迁任 | 第49-51页 |
| 第8章 西汉官员迁任的政治效应分析 | 第51-56页 |
| ·积极效应 | 第51-53页 |
| ·消极效应 | 第53-56页 |
| 第9章 结语 | 第56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| 附录 | 第61-6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