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戏剧艺术论文--中国戏剧艺术论文--地方剧艺术论文

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考查与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绪论第10-18页
 (一) 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目的第10-13页
 (二) 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第13-18页
第一章 历史与语境第18-22页
   ·长城边外农业区域的形成及移民流动情况第18-20页
   ·商都县地理与人文概述第20-22页
第二章 东路二人台概说第22-45页
   ·东路二人台及其流布区域第22-25页
   ·东路二人台的演唱形式第25-29页
     ·小曲儿第27页
     ·小戏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大戏第28-29页
   ·东路二人台唱腔音乐的本体构成第29-37页
     ·以单曲叠韵、多曲叠用和简单板式变化的民歌小调式的小戏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简单实用的民间曲牌连套体第31-33页
     ·以四平调为基调的板式变化体第33-36页
     ·运用“绝不断”作为曲牌之间的过渡连接句第36页
     ·东路二人台锣鼓经第36-37页
   ·东路二人台表演形式第37-40页
     ·开场“打铜儿”第37页
     ·“浪”表演和“摸帽戏”表演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在行当体制方面的突破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文、武场音乐及其伴奏乐器第39-40页
   ·民间剪纸式的脸谱第40-43页
   ·小结第43-45页
第三章 演唱与技巧第45-60页
   ·行当类型及其声腔基本特征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旦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点第45-46页
     ·生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点第46页
     ·丑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征第46页
   ·东路二人台用嗓的基本类型第46-49页
     ·大本嗓及其发声肌能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小嗓及其发声肌能第48页
     ·虎音及其发声肌能第48-49页
   ·表情换气技巧第49-52页
     ·呼吸的要领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呼吸的技巧第50-52页
   ·腔词关系的自行规律第52-55页
     ·腔词句式规格第52-53页
     ·乐句与字词关系第53-54页
     ·腔格与乐句的关系第54-55页
   ·对东路二人台用嗓方法进行理论性拓展第55-59页
     ·改造大本嗓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打开喉咽腔第56-57页
     ·联想低八度第57页
     ·建立正确的声带变形意识第57-58页
     ·三个共鸣腔体的联合使用第58-59页
   ·小结第59-60页
第四章 语言的运用第60-72页
   ·方言概要第60-61页
   ·吐字的基本元素第61-67页
     ·五音第61-63页
     ·字、音结构第63页
     ·声调第63-65页
     ·咬字、吐字技巧第65页
     ·归韵第65-67页
   ·商都方言辩证第67-68页
   ·方言土语的运用第68-71页
     ·言辞的地域性和乡土性第69-70页
     ·虚腔衬词的丰富性第70-71页
   ·小结第71-72页
第五章 郭有山老艺人及其演唱的东路二人台传统曲目分析第72-90页
   ·郭有山老艺人的生存及传承状况第74-76页
   ·老艺人的传承方式—坐房子第76-78页
     ·练早功第76-77页
     ·晚功—步功、腿功、手、眼第77页
     ·童子功第77-78页
   ·老艺人演唱二十字口诀解读第78-80页
   ·郭有山演唱东路二人台传统曲目分析第80-89页
     ·东路二人台最早的小曲《探妹》第80-82页
     ·外地民歌小调的新变体第82-83页
     ·当地民歌、说唱艺术形态直观第83-87页
     ·东路二人台传统大戏《抓壮丁》唱段第87-89页
   ·小结第89-90页
第六章 班社组织第90-112页
   ·演出行会—三官社第90-92页
     ·迎接三官的踩街仪式第90-91页
     ·管理制度第91-92页
   ·商都县戏班的历史第92-94页
     ·俱乐部—东路二人台向大戏的发展的平台第93页
     ·秦五达戏班第93-94页
   ·戏班的黑话第94-98页
     ·拆字头第94-97页
     ·翻字头第97-98页
   ·两个民间戏班的个案调查第98-105页
     ·师徒四代传承的“兴艺剧社”第98-102页
     ·家族成员组成的“洪乐剧团”第102-105页
   ·戏班的经济运作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戏班的演出档期与收入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揽事人第106页
   ·村落文化空间中的东路二人台戏班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·庙会:群体仪式的公共文化空间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·丧葬:家族仪式的私人文化空间第108-110页
   ·小结第110-112页
结语第112-115页
参考文献第115-118页
致谢第118-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内蒙古巴林左旗皮影艺术研究
下一篇:徐克电影创作历程及文化意蕴探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