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. 引言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与论文框架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2. 清真寺砖雕艺术探源 | 第18-38页 |
·清真寺探源 | 第18-24页 |
·伊斯兰教的产生及形成 | 第18页 |
·融合汉文化的伊斯兰教 | 第18-20页 |
·伊斯兰教礼拜寺 | 第20页 |
·中国清真寺 | 第20-22页 |
·中国清真寺的装饰艺术 | 第22-24页 |
·砖雕概述 | 第24-35页 |
·砖雕的产生及形成 | 第24-26页 |
·砖雕的发展及流派 | 第26-35页 |
·清真寺砖雕 | 第35-38页 |
3. 清真寺砖雕艺术特征—以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砖雕为例 | 第38-72页 |
·中国风格的化觉巷清真寺建筑 | 第38-44页 |
·四合院落式的化觉巷清真寺的空间布局 | 第39-40页 |
·木结构的化觉巷清真寺建筑 | 第40-43页 |
·风景园林化的化觉巷清真寺景观 | 第43-44页 |
·清真寺砖雕艺术的载体 | 第44-59页 |
·屋顶砖瓦装饰 | 第44-47页 |
·墙上砖装饰 | 第47-59页 |
·题材与内容 | 第59-64页 |
·祥禽瑞兽装饰 | 第59-60页 |
·植物纹样 | 第60-61页 |
·吉祥符号 | 第61页 |
·文字书法装饰 | 第61-64页 |
·制作工艺 | 第64-68页 |
·工具与材料 | 第64-65页 |
·砖雕的加工工艺 | 第65-66页 |
·砖雕的雕刻手法 | 第66-68页 |
·文化内涵 | 第68-72页 |
·传统礼教文化 | 第68-69页 |
·吉祥文化 | 第69-70页 |
·民俗文化 | 第70-71页 |
·多元文化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 清真寺砖雕艺术与关中民居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| 第72-94页 |
·化觉巷清真寺砖雕与关中民居砖雕探源 | 第72页 |
·化觉巷清真寺砖雕探源 | 第72页 |
·关中民居砖雕探源 | 第72页 |
·艺术性的差异 | 第72-82页 |
·题材内容的差异 | 第73-78页 |
·艺术风格的差异 | 第78-81页 |
·工艺的差异 | 第81-82页 |
·文化性的差异 | 第82-88页 |
·化觉巷清真寺砖雕艺术所展现的伊斯兰文化 | 第82-84页 |
·关中民居砖雕艺术所展现正统文化 | 第84页 |
·关中民居砖雕艺术所展现民俗文化 | 第84-87页 |
·传统建筑背后的文化之美 | 第87-88页 |
·两类砖雕在风格多样化过程中的相互融合 | 第88-94页 |
·两类砖雕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承 | 第88-91页 |
·两类在表现方法上对其他艺术的相互借鉴 | 第91-94页 |
5. 清真寺砖雕艺术传承与发扬 | 第94-104页 |
·砖雕艺术发展现状 | 第94页 |
·砖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| 第94-98页 |
·砖雕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| 第94-95页 |
·砖雕艺术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| 第95-98页 |
·砖雕元素在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| 第98-100页 |
·直接引用 | 第98页 |
·简化抽象 | 第98-99页 |
·夸张变形 | 第99-100页 |
·分解与重构 | 第100页 |
·未来的砖雕艺术 | 第100-104页 |
·注重对清真寺砖雕艺术的保护 | 第100-101页 |
·挖掘清真寺砖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| 第101页 |
·将清真寺砖雕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相结合 | 第101-104页 |
6. 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0-114页 |
附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