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城改造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旧城改造发展概况 | 第10-16页 |
| ·国外旧城改造发展状况 | 第10-13页 |
| ·国内旧城改造发展状况 | 第13-16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0-37页 |
| ·相关概念 | 第20-21页 |
| ·旧城 | 第20页 |
| ·改造 | 第20页 |
| ·旧城改造 | 第20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 | 第20-21页 |
| ·理论基础 | 第21-35页 |
| ·新城市主义 | 第21-24页 |
| ·精明增长 | 第24-25页 |
| ·生态城市规划理论 | 第25-28页 |
| ·有机生长理论 | 第28-29页 |
| ·LEED-ND绿色社区认证体系 | 第29-35页 |
| ·总结与启示 | 第35-37页 |
| 第三章 旧城的改造方式 | 第37-46页 |
| ·有机疏散,整体可持续更新 | 第37-38页 |
| ·改造方式概述 | 第37页 |
| ·柏林波茨坦广场复兴建设 | 第37-38页 |
| ·经验与启示 | 第38页 |
| ·保持肌理,新建城区与旧城相协调 | 第38-40页 |
| ·改造方式概述 | 第38-39页 |
| ·罗马和美国大街复兴建设 | 第39-40页 |
| ·经验与启示 | 第40页 |
| ·传承历史文脉,整旧如旧 | 第40-42页 |
| ·改造方式概述 | 第40-41页 |
| ·清河坊复兴建设 | 第41-42页 |
| ·经验与启示 | 第42页 |
| ·延续传统风貌,更新内部功能 | 第42-46页 |
| ·改造方式概述 | 第42-43页 |
| ·上海新天地复兴建设 | 第43-44页 |
| ·经验与启示 | 第44-46页 |
| 第四章 土地利用优化策略 | 第46-57页 |
| ·多样性的混合使用 | 第46-52页 |
| ·多样性的功能分类 | 第46-47页 |
| ·多样性的功能构成及取舍 | 第47-50页 |
| ·混合使用方式 | 第50-52页 |
| 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| 第52-57页 |
| ·确定合理的密度 | 第52-53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 | 第53页 |
| ·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| 第53-57页 |
| 第五章 基于TOD模式的交通策略和环境保护 | 第57-67页 |
| ·建设覆盖广 有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 | 第57-58页 |
| ·建设便捷高效的旧城区公交衔接系统 | 第58-60页 |
| ·MRT与常规公交的衔接 | 第59页 |
| ·MRT与自行车的衔接 | 第59页 |
| ·MRT与步行的衔接 | 第59-60页 |
| ·塑造高可达、安全、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统 | 第60-64页 |
| ·鼓励步行 | 第60-62页 |
| ·自行车系统 | 第62-64页 |
| ·旧城改造中的环境保护 | 第64-67页 |
| ·合理的规划布局 | 第64页 |
| ·注重历史建筑和城市文化的保护 | 第64-65页 |
| ·注重人的活动空间 | 第65页 |
| ·提高城市绿化率 | 第65页 |
| ·整治各种污染 | 第65-67页 |
| 第六章 华远金外滩北区实例研究 | 第67-81页 |
| ·项目概况 | 第67-68页 |
| ·理想选址 | 第68-69页 |
| ·对先前开发地的保护 | 第69页 |
| ·土地的混合使用 | 第69-73页 |
| ·紧凑地开发 | 第73-74页 |
| ·交通体系 | 第74-78页 |
| ·生态景观营造 | 第78-79页 |
| ·政府调控和公众参与 | 第79-80页 |
| ·小结 | 第80-81页 |
|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81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81-82页 |
| 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| 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