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0 序言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意义和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·Shatsky 海隆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·Shatsky 海隆的三种成因假说 | 第12-15页 |
·存在的弊端 | 第15-18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 Shatsky 海隆的地质背景 | 第19-31页 |
·区域地理位置及构造背景 | 第19-20页 |
·海底地形特征与岩石类型 | 第20-26页 |
·洋底磁条带分布特征 | 第26-28页 |
·卫星重力场特征 | 第28-31页 |
2 Shatsky 海隆的定年 | 第31-49页 |
·玄武岩定年方法与选择 | 第31-32页 |
·样品来源、制备及测试方法 | 第32-48页 |
·脉体矿物的87Sr/86Sr 定年 | 第34-39页 |
·脉体的显微结构特征 | 第39-4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8-49页 |
3 Shatsky 海隆的构造作用与特征 | 第49-53页 |
·洋中脊跃迁 | 第49-50页 |
·洋中脊-地幔柱相互作用 | 第50-53页 |
4 太平洋板块演化过程对 Shatsky 海隆成因的制约 | 第53-69页 |
·145-125Ma | 第59-62页 |
·125Ma-75Ma | 第62-65页 |
·75-45Ma | 第65-68页 |
·45-0Ma | 第68-69页 |
5 Shatsky 海隆的动力学成因 | 第69-76页 |
·地幔柱模式 | 第69-71页 |
·三节点模式 | 第71-73页 |
·洋中脊-地幔柱相互作用 | 第73-74页 |
·本文动力学新模式:脊-柱相互作用+地幔柱尾模式 | 第74-76页 |
6 结论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