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省开阳县龙井湾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·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滑坡监测技术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滑坡自动化监测技术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龙井湾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9-26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9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9-20页 |
·气象、水文条件 | 第20-22页 |
·气象 | 第20-21页 |
·水文 | 第21-22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2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2-24页 |
·褶皱 | 第22-23页 |
·断裂构造 | 第23-24页 |
·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 | 第26-34页 |
·基本特征 | 第26-31页 |
·滑坡的形态与规模 | 第26-29页 |
·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活动历史 | 第29-30页 |
·滑体物质及滑动带(面)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引发因素 | 第31-33页 |
·形成机制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4-45页 |
·滑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传递系数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4-35页 |
·计算参数取值 | 第35页 |
·计算工况 | 第35-36页 |
·稳定性计算 | 第36-37页 |
·滑坡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| 第37-45页 |
·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7-38页 |
·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0页 |
·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0-45页 |
第5章 龙井湾滑坡监测设计与实施 | 第45-58页 |
·滑坡监测的目的与必要性 | 第45-46页 |
·滑坡监测技术方法分类 | 第46-48页 |
·滑坡监测基本原则 | 第46-47页 |
·监测内容与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龙井湾滑坡监测设计 | 第48-54页 |
·监测项目选择 | 第48-49页 |
·监测仪器工作原理 | 第49-52页 |
·监测仪器布置 | 第52-54页 |
·监测仪器的安装 | 第54-58页 |
·测斜管的安装 | 第54-55页 |
·固定测斜仪的安装 | 第55-56页 |
·雨量计的安装 | 第56-57页 |
·土壤含水率仪的安装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龙井湾滑坡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 | 第58-72页 |
·自动化监测系统概述 | 第58-60页 |
·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概况 | 第58-59页 |
·监测数据传输与通信概况 | 第59-60页 |
·龙井湾滑坡自动化采集设备选型 | 第60-62页 |
·龙井湾滑坡监测数据传输方式 | 第62-65页 |
·监测数据远程传输 | 第62-64页 |
·监测数据短距离传输 | 第64页 |
·龙井湾滑坡本地组网方案研究 | 第64-65页 |
·龙井湾滑坡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 | 第65-68页 |
·一体化深部位移监测站安装 | 第65-66页 |
·系统调试 | 第66-68页 |
·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实现 | 第68-72页 |
·登陆界面 | 第69-70页 |
·系统主界面 | 第70页 |
·监测数据查询 | 第70-71页 |
·导出监测数据 | 第71-72页 |
第7章 滑坡监测成果分析 | 第72-84页 |
·监测资料的分析方法 | 第72-73页 |
·深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| 第73-78页 |
·测斜孔 IN-1 监测成果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测斜孔 IN-2 监测成果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测斜孔 IN-3 监测成果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测斜孔 IN-4 监测成果分析 | 第77-78页 |
·影响因素监测成果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地下水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土壤含水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9-80页 |
·滑坡预警指标 | 第80-84页 |
·滑坡预警与分级 | 第80-81页 |
·表面变形位移速率预警指标 | 第81-82页 |
·深部位移速率预警指标 | 第82-83页 |
·降雨量预警指标 | 第83页 |
·宏观迹象预警指标 | 第83-84页 |
结语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