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--镗削加工及镗床论文

基于ANSYS的减振镗杆动态特性参数化分析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1 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·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·减振镗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-13页
   ·课题来源及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页
     ·课题来源第13页
     ·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页
   ·课题预期实现效果及意义第13-15页
2 机械振动分析及 ANSYS 动力学分析第15-19页
   ·机械振动分析第15-17页
     ·机械振动的产生第15页
     ·振动的分析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振动系统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第16页
     ·机械系统的常见振动类型第16页
     ·振动控制原理及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·ANSYS 动力分析第17-18页
     ·ANSYS 动力分析简介第17页
     ·ANSYS 动力分析的基本步骤第17-1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8-19页
3 减振镗杆结构设计及其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9-25页
   ·减振镗杆结构设计第19页
   ·刀头的设计与选材第19-20页
   ·减振块的设计与选材第20页
   ·阻尼器的设计第20页
   ·弹性支撑的设计第20-21页
   ·减振系统力学模型的建立第21-24页
     ·减振系统的简化力学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减振系统振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第22-2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4-25页
4 减振镗杆 ANSYS 动力学分析第25-41页
   ·减振镗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5-29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模型的简化及建立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择及材料参数的设置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单元实常数的定义第27页
     ·网格划分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接触对的建立第28-29页
   ·仿真分析初始参数的确定第29-31页
     ·镗杆当量刚度的确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减振块密度的确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系统其它参数的确定第31页
   ·减振镗杆模态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·模态分析简介第31页
     ·模态分析主要步骤及提取方法第31页
     ·减振镗杆模态结果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·减振镗杆谐响应分析第32-37页
     ·谐响应分析简介第32-33页
     ·谐响应分析主要步骤及提取方法第33页
     ·减振镗杆谐响应结果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·整体式实心镗杆与减振镗杆的幅频响应对比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·减振镗杆减振器主要参数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 ·减振块质量对刀尖径向跳动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橡胶支撑刚度对刀尖径向跳动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·阻尼液阻尼系数对刀尖径向跳动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0-41页
5 减振镗杆减振器参数优化分析第41-49页
   ·ANSYS 优化设计简介第41-42页
     ·优化设计变量的概念第41页
     ·优化设计的步骤第41-42页
   ·减振镗杆优化变量的设置第42-43页
     ·设计变量第42页
     ·状态变量第42-43页
     ·目标函数第43页
   ·对减振镗杆进行优化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·优化结果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7-49页
6 切削参数对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第49-65页
   ·切削参数对优化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第49-56页
     ·切削速度对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及结果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 ·进给量对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及结果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·背吃刀量对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及结果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·切削参数对优化前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第56-60页
     ·切削速度对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及结果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·进给量对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·背吃刀量对减振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及结果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·切削参数对实心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·切削速度对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及结果分析第60页
     ·进给量对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及结果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·背吃刀量对实心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1页
   ·优化前后减振镗杆及实心镗杆减振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·切削速度对减振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·进给量对减振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·背吃量对减振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·分析总结第6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4-65页
结论第65-67页
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0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ARM的热浸镀锌实时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
下一篇: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数控系统设计与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