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

基于TOD的城市发展策略初探--以厦门市为例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10页
第1章 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0-13页
     ·城市化进程第10页
     ·城市交通问题第10页
     ·城市蔓延现象第10-11页
     ·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出行机动化趋势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对象的范围及概况第13页
   ·研究概念的界定第13-14页
     ·TOD 的概念第13页
     ·城市交通第13页
     ·公共交通第13-14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动态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动态第15-16页
   ·研究意义和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·研究内容、目的、框架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框架第19-20页
第2章 城市与交通理论及案例综述第20-34页
   ·交通与城市发展相关理论综述第20-26页
     ·城市与交通理论的萌芽(19 世纪末)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小汽车导向理论的确立(20 世纪前中叶)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对现代主义规划的反思(20 世纪 50-70 年代)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将土地与公交结合的理论(20 世纪 70 年代至今)第24-26页
   ·不同交通导向的城市案例概述第26-30页
     ·小汽车导向的城市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公共交通导向城市第27-29页
     ·两种交通导向的城市对比第29-30页
   ·TOD 理念原则介绍第30-34页
     ·TOD 理念综述第30-31页
     ·TOD 按规模分类第31-32页
     ·TOD 适用范围分类第32页
     ·TOD 中国化展望第32-34页
第3章 TOD 构成与案例研究第34-54页
   ·交通与城市空间第34-37页
     ·五种城市空间模型第34-35页
     ·TOD 城市空间特征第35-37页
   ·TOD 的公交系统构成第37-41页
     ·公共交通工具选择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公交线网规划选择第38页
     ·公交路权分配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公交设施设计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公交换乘设计第40-41页
   ·公交系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第41-45页
     ·促进城市旧城更新第41-43页
     ·促进城市副中心发展第43-44页
     ·推进无车化住区建设第44-45页
   ·TOD 土地利用特征第45-50页
     ·密度特征第45-48页
     ·功能分布特征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49-50页
   ·TOD 实施的政策保障第50-52页
     ·土地利用上的优先第50-51页
     ·财政政策的优先第51页
     ·建设的优先第51页
     ·管理上的优先第51-52页
   ·TOD 设计案例第52-53页
   ·小结第53-54页
第4章 厦门实施 TOD 可行性分析第54-72页
   ·实施 TOD 的公交条件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·BRT 是实施 TOD 的初级条件第54-55页
     ·BRT 为轨道交通培育客流第55页
   ·BRT 周边利用调研第55-64页
     ·BRT 周边现状调查第55-58页
     ·调研结果分析第58-64页
   ·厦门市居民出行及公交使用评价第64-70页
     ·居民出行方式研究第64-66页
     ·公交利用方式及目的第66页
     ·公交服务评价调查第66-70页
   ·SWOT 法分析 TOD 可行性第70-71页
   ·小结第71-72页
第5章 TOD 实施层次与改进策略第72-90页
   ·宏观层面第72-75页
     ·居住与公共设施布局调整第72-74页
     ·厦门土地开发分类第74-75页
   ·中观层面第75-77页
     ·厦门街区现状第75-76页
     ·街区设计原则第76页
     ·街区改造策略第76-77页
   ·微观层面第77-79页
     ·促进步行的设计策略第78-79页
     ·灵活的建筑设计第79页
   ·TOD 模式下的交通系统优化第79-86页
     ·调整路网形式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公交系统优化第80页
     ·建立慢行系统第80-86页
   ·公交站点开发策略示例第86-88页
     ·区域现状第86-87页
     ·改造策略第87-88页
   ·小结第88-90页
结论第90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98页
图表来源第98-100页
致谢第100-102页
附件第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邵武传统建筑形态与文化研究
下一篇:福州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形态及其当代建筑类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