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5页 |
·制革废水的概述 | 第12-14页 |
·制革废水的水质情况及水质特点 | 第12页 |
·制革综合废水的常用处理技术 | 第12-14页 |
·粉煤灰的概述 | 第14-17页 |
·粉煤灰的活性 | 第14页 |
·粉煤灰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| 第14-15页 |
·粉煤灰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·粉煤灰的改性 | 第16-17页 |
·类Fenton 技术 | 第17-22页 |
·类Fenton 技术的反应机理 | 第17-18页 |
·Fenton 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·类Fenton 技术的优点及在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·非均相Fenton 系统 | 第20-21页 |
·基于粉煤灰的非均相类Fenton 体系 | 第21页 |
·造粒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2-25页 |
·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2 实验仪器、药品及方法 | 第25-3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·实验药品 | 第25-2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主要试验试剂 | 第2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模拟废水的制备 | 第26页 |
·粉煤灰的改性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·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7页 |
·粉煤灰的吸附试验 | 第27-28页 |
·基于粉煤灰的类Fenton 体系催化氧化实验 | 第28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COD 的测定方法 | 第28页 |
·硫化物的测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H_2O_2 测定方法 | 第29页 |
·色度的测定方法 | 第29-31页 |
3 粉煤灰的改性 | 第31-38页 |
·粉煤灰产地的选取 | 第31-32页 |
·粉煤灰的改性方法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·酸改性粉煤灰的最佳制备条件 | 第33-36页 |
·酸的最佳配比 | 第33-34页 |
·改性剂的用量 | 第34-35页 |
·改性的搅拌时间 | 第35-36页 |
·改性的搅拌温度 | 第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4 原状改性粉煤灰催化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 | 第38-64页 |
·正交试验 | 第38-42页 |
·正交试验分析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正交实验的极差结果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单因素分析 | 第42-50页 |
·EDTA 投加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EDTA 浓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粉煤灰投加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反应pH 值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过氧化氢的浓度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初始COD 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搅拌速度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催化剂的寿命 | 第49-50页 |
·类Fenton 体系动力学研究 | 第50-62页 |
·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 | 第50-54页 |
·类Fenton 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 | 第54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5 造粒负载型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的类Fenton 体系的研究 | 第64-74页 |
·造粒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| 第64-68页 |
·载体的成型 | 第64-65页 |
·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| 第65-68页 |
·单因素分析 | 第68-73页 |
·造粒负载型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S~(2-)的初始值的影响 | 第69页 |
·过氧化氢的浓度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反应pH 值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71页 |
·搅拌速度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·EDTA 浓度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6 结论和建议 | 第74-76页 |
·结论 | 第74-75页 |
·建议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9-8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