盗窃罪犯罪对象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盗窃罪犯罪对象基本理论 | 第10-15页 |
(一) 国内外刑法学界关于盗窃罪客体的理论 | 第10-13页 |
1、占有说 | 第10页 |
2、本权说或称所有权说 | 第10-11页 |
3、"新占有说" | 第11-13页 |
(二) 国内外刑法理论关于盗窃罪对象的理论 | 第13-15页 |
1、有体性说 | 第13页 |
2、效用说 | 第13页 |
3、持有可能说 | 第13-14页 |
4、管理可能性说 | 第14页 |
5、动产说 | 第14-15页 |
二、盗窃罪犯罪对象属性的观点 | 第15-22页 |
(一) 国内刑法学界对盗窃罪对象属性的观点 | 第15-18页 |
1、经济价值性 | 第15页 |
2、可支配性 | 第15-16页 |
3、动产性 | 第16页 |
4、相对法定性 | 第16-17页 |
5、他人占有性 | 第17-18页 |
(二) 笔者观点 | 第18-22页 |
1、盗窃对象的经济性 | 第19-20页 |
2、盗窃对象的物理性 | 第20-21页 |
3、盗窃对象的法律属性 | 第21-22页 |
三、盗窃罪犯罪对象属性的司法认定 | 第22-45页 |
(一) 财物经济性的司法认定 | 第22-26页 |
1、财产权利证书的认定 | 第22-23页 |
2、人体器官的认定 | 第23页 |
3、虚拟财产的认定 | 第23-25页 |
4、信用卡的认定 | 第25页 |
5、ATM机的认定 | 第25-26页 |
(二) 财物的物理性的司法认定 | 第26-35页 |
1、动产与不动产的认定 | 第26-28页 |
2、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的认定 | 第28-35页 |
(三) 财物法律性的司法认定 | 第35-45页 |
1、财物的所有权与盗窃对象的认定 | 第35-38页 |
2、非法持有物及违禁品与盗窃对象 | 第38-42页 |
3、不构成盗窃对象的几种情况 | 第42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后记 | 第47-4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