救赎之道: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9-24页 |
| ·研究缘由和研究综述 | 第9-19页 |
| ·现实问题 | 第9-10页 |
| ·理论来源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| ·选题价值和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| ·学术价值 | 第19-20页 |
| ·社会价值 | 第20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| ·理论逻辑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| ·理论逻辑 | 第21-2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单面人性:对原罪社会制度的控诉 | 第24-34页 |
| ·技术理性之伪与控制的新形式 | 第24-27页 |
| ·理论前承:马克思的科技观 | 第24-25页 |
| ·不觉异化:控制的新形式 | 第25-27页 |
| ·批判张力的丧失 | 第27-30页 |
| ·从“烦”、“苦恼”到“单向度” | 第27-28页 |
| ·批判张力的丧失归因 | 第28-30页 |
| ·社会治理的不道德性 | 第30-34页 |
| ·“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”的反叛 | 第31-32页 |
| ·人的族类的发展的扭曲 | 第32-33页 |
| ·自我统一人格的分离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章 解放幸福:对人类的终极道德关怀 | 第34-44页 |
| ·理论铺垫:对快乐主义的批判 | 第34-36页 |
| ·秩序屈从与消极幸福 | 第34-35页 |
| ·感性满足与享乐主义 | 第35-36页 |
| ·解放幸福论的关键词与两个维度 | 第36-42页 |
| ·虚假需求与真实需求 | 第37-38页 |
| ·自由抑或更多余地 | 第38-39页 |
| ·非肯定的文化与否定性思维 | 第39-40页 |
| ·解放幸福论的两个维度 | 第40-42页 |
| ·乌托邦在场:解放幸福观的恒久价值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章 救赎之道:马尔库塞的道德实践l论 | 第44-55页 |
| ·艺术审美:通往道德救赎的桥梁 | 第44-46页 |
| ·作为对照: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功能说 | 第44-45页 |
| ·解放美学: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 | 第45-46页 |
| ·自我救赎:塑造“新感性” | 第46-49页 |
| ·新感性:解放了的感性 | 第46-48页 |
| ·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| 第48-49页 |
| ·生态救赎: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相结合 | 第49-52页 |
| ·消费景观与消费社会的后果 | 第49-51页 |
| ·对自然的人道占有 | 第51-52页 |
| ·社会救赎:寻求非压抑生存 | 第52-55页 |
| ·人道主义理论基础 | 第52-54页 |
| ·科学技术的艺术化 | 第54-55页 |
| 结束语 作为回顾:关于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三个命题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附A: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