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7页 |
·蕃类化合物 | 第13-15页 |
·吡啶蕃和吡嗪蕃的发展 | 第15-17页 |
·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·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介绍 | 第19页 |
·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方法介绍 | 第19-21页 |
·配位化学在环蕃类化合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6页 |
·本论文的工作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7-34页 |
·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27-29页 |
·主要实验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8-29页 |
·硫杂吡嗪蕃的合成 | 第29-30页 |
·2,6-双氯甲基吡嗪22 的合成 | 第29页 |
·硫杂吡嗪蕃的合成 | 第29-30页 |
·硫杂吡嗪蕃与过渡金属铜、铁、汞配合物的合成 | 第30-32页 |
·与Cu(N0_3)_2作用生成Cu(Ⅰ)配合物25 和Cu(Ⅱ)配合物26 的合成 | 第30-31页 |
·与CuC1_2作用形成的Cu(Ⅱ)配合物27 的合成 | 第31页 |
·与FeC1_3作用形成的Fe(Ⅱ)配合物28 的合成 | 第31页 |
·与HgC1_2形成的配合物29 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
·硫杂吡嗪蕃被氧化的验证 | 第32页 |
·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| 第32-33页 |
·测试仪器和试剂 | 第32页 |
·电化学性质测试步骤 | 第32-33页 |
·化合物的表征 | 第33-34页 |
·核磁共振 | 第33页 |
·晶体结构测定 | 第33页 |
·红外光谱 | 第33页 |
·磁学性质测定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4-60页 |
·晶体结构分析 | 第34-51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与Cu(N0_3)_2作用生成Cu(Ⅰ)配合物25晶体结构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 与Cu(N0_3)_2作用生成Cu(Ⅱ)配合物26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38-42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 与CuC1_2作用生成Cu(Ⅱ)配合物27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42-46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 与FeC1_3作用生成Fe(Ⅱ)配合物28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 与HgC1_2形成的配合物29 表征 | 第50-51页 |
·硫杂吡嗪蕃与过渡金属铜、铁、汞形成配合物的合成 | 第51-54页 |
·硫杂吡嗪蕃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| 第51页 |
·Cu(N0_3)_2与吡嗪蕃分子配位时部分被还原的原因研究 | 第51-54页 |
·配合物25、27、28 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| 第54-56页 |
·配合物25 的伏安行为 | 第54页 |
·配合物27 的伏安行为 | 第54-55页 |
·配合物28 的伏安行为 | 第55-56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 与配合物25、27、28 光谱学研究 | 第56-57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 和配合物25、27、28 的紫外光谱 | 第56-57页 |
·2,11-二硫杂[3.3](2,6)吡嗪蕃18 和配合物25、27、28 荧光发射光谱 | 第57页 |
·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配合物25 的热重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配合物的磁性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配合物27 的磁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配合物28 的磁性分析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·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| 第60页 |
·硫杂吡嗪蕃配合物的合成 | 第60页 |
·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 | 第60-61页 |
·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| 第61页 |
·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 | 第61页 |
·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| 第61页 |
·配合物27 的磁性分析 | 第61页 |
·展望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 | 第66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