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1 前言 | 第10-32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0-13页 |
·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| 第13-23页 |
·斑岩铜矿 | 第13-15页 |
·斑岩金矿 | 第15-16页 |
·斑岩型矿床 | 第16-17页 |
·斑岩型矿床研究的重要进展 | 第17-23页 |
·研究基础及过程 | 第23-30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基础 | 第24-27页 |
·本次研究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27-30页 |
·主要认识和成果 | 第30-32页 |
2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32-62页 |
·构造单元及其简要特征 | 第32-37页 |
·华北地块北缘(中段) | 第34页 |
·白乃庙—温都尔庙—西拉木伦增生带 | 第34-35页 |
·索伦山—二道井—贺根山增生带 | 第35-36页 |
·东乌珠穆沁古生代增生带 | 第36-37页 |
·区域地层系统 | 第37-42页 |
·太古宙—古元古代 | 第37-38页 |
·中新元古界 | 第38-39页 |
·古生界 | 第39-41页 |
·中生界 | 第41-42页 |
·新生界 | 第42页 |
·区域构造特征 | 第42-45页 |
·白云鄂博—多伦—赤峰断裂带 | 第43页 |
·温都尔庙—西拉木伦断裂带 | 第43-44页 |
·二道井—查干诺尔断裂带 | 第44页 |
·索伦山-二连浩特-贺根山断裂带 | 第44-45页 |
·区域岩浆活动 | 第45-53页 |
·侵入岩 | 第45-50页 |
·火山岩 | 第50-53页 |
·区域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3-55页 |
·磁场 | 第53页 |
·重力场 | 第53-54页 |
·地壳厚度及速度结构 | 第54页 |
·地球化学场 | 第54-55页 |
·区域矿产概况 | 第55-56页 |
·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| 第56-62页 |
·太古宙—中新元古代 | 第56页 |
·早古生代 | 第56-57页 |
·晚古生代早期 | 第57-58页 |
·早二叠世 | 第58-59页 |
·晚二叠世 | 第59页 |
·燕山期早—中期 | 第59-60页 |
·燕山晚期-新生代 | 第60-62页 |
3 矿区地质特征 | 第62-117页 |
·大地构造位置 | 第62页 |
·地层 | 第62-84页 |
·岩相学特征 | 第63-70页 |
·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70-80页 |
·火山喷发旋回浅析 | 第80-81页 |
·火山岩产出大地构造环境 | 第81-84页 |
·火山喷发时代归属 | 第84页 |
·侵入岩 | 第84-106页 |
·岩相学特征 | 第85-90页 |
·岩石化学特征 | 第90-96页 |
·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96-101页 |
·岩石成因及形成时板块构造环境 | 第101-104页 |
·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| 第104-106页 |
·构造 | 第106-115页 |
·断裂及其控矿作用 | 第106-111页 |
·火山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| 第111-113页 |
·次火山岩构造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| 第113-115页 |
·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15-117页 |
4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117-150页 |
·矿体 | 第117-125页 |
·Ⅱ矿带 | 第117-121页 |
·Ⅰ矿带 | 第121-124页 |
·22、26 号脉 | 第124-125页 |
·矿石 | 第125-129页 |
·类型 | 第125-127页 |
·矿物组合 | 第127页 |
·矿石组构 | 第127-128页 |
·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28-129页 |
·矿物 | 第129-135页 |
·贱金属硫化物 | 第129-132页 |
·非金属矿物 | 第132-133页 |
·金矿物特征 | 第133-135页 |
·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| 第135-136页 |
·围岩蚀变 | 第136-150页 |
·主要类型 | 第136-138页 |
·分带 | 第138-147页 |
·分带模型 | 第147-149页 |
·与金矿化关系及找矿预测 | 第149-150页 |
5 矿床成因的初步研究 | 第150-170页 |
·矿床地球化学 | 第150-159页 |
·氢氧同位素 | 第150页 |
·矿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分带性 | 第150-153页 |
·包裹体特征 | 第153-159页 |
·矿床成因分析 | 第159-167页 |
·成矿时代 | 第159-165页 |
·I、Ⅱ号矿带矿化特征对比 | 第165-166页 |
·矿床成因与成矿过程初探 | 第166-167页 |
·毕力赫矿区金矿化与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矿床特征对比 | 第167-170页 |
6 矿床发现的科学过程及启示意义 | 第170-194页 |
·勘查突破前的资源现状及找矿勘查思路的确立 | 第170-171页 |
·前期勘查、科研及生产现状 | 第170页 |
·本次勘查突破总体思路 | 第170-171页 |
·勘查突破的科学过程 | 第171-180页 |
·资源潜力分析 | 第171页 |
·影响矿床勘查的关键问题 | 第171-172页 |
·找矿勘查模型的建立 | 第172-175页 |
·工程验证前的综合信息提取 | 第175-178页 |
·工程验证结果 | 第178-180页 |
·矿床发现的意义与启示 | 第180-194页 |
·华北板块北缘首个大型独立隐伏斑岩型金矿床 | 第180-182页 |
·华北板块北部晚古生代汇聚板块构造体系的新证据 | 第182-184页 |
·华北北部基础地质一些认识值得进一步探索 | 第184-185页 |
·全国危机黄金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突破的典型示范 | 第185-192页 |
·找矿勘查模型在区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| 第192-193页 |
·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,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| 第193-194页 |
7 结论 | 第194-196页 |
致谢 | 第196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0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207页 |
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| 第2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