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债务人异议之诉概述 | 第9-13页 |
一、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概念与特征 | 第9-10页 |
(一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(二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特征 | 第10页 |
二、债务人异议之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| 第10-13页 |
(一) 债务人异议之诉与程序性救济的区别 | 第10-11页 |
(二) 债务人异议之诉与第三人异议之诉的区别 | 第11页 |
(三) 债务人异议之诉与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执行异议的区别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价值与功能 | 第13-18页 |
一、债务人异议之诉的价值 | 第13-15页 |
(一)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 | 第13-14页 |
(二) 正义与效率 | 第14-15页 |
二、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功能 | 第15-18页 |
(一) 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| 第15-16页 |
(二) 制约执行机关的执行权 | 第16页 |
(三) 维护裁判权威和司法尊严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性质及评析 | 第18-27页 |
一、债务人异议之诉性质的学说 | 第18-21页 |
(一) 给付之诉说 | 第18页 |
(二) 确认之诉说 | 第18-19页 |
(三) 旧形成之诉说 | 第19-20页 |
(四) 救济之诉说 | 第20页 |
(五) 命令之诉说 | 第20页 |
(六) 新形成之诉说 | 第20-21页 |
二、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性质的评析 | 第21-27页 |
(一) 给付之诉说评析 | 第21-22页 |
(二) 确认之诉说评析 | 第22页 |
(三) 旧形成之诉说评析 | 第22-23页 |
(四) 救济之诉说评析 | 第23页 |
(五) 命令之诉说评析 | 第23-24页 |
(六) 新形成之诉说评析 | 第24页 |
(七) 笔者之愚见 | 第24-27页 |
第四章 构建我国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必要性 | 第27-37页 |
一、我国执行异议的现状 | 第27-30页 |
(一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缺失 | 第27-28页 |
(二) 债务人异议之诉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28-30页 |
二、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立法例 | 第30-34页 |
(一) 德国立法例 | 第30-31页 |
(二) 日本立法例 | 第31-33页 |
(三) 我国台湾地区“强制执行法”的规定 | 第33-34页 |
(四) 英国与美国立法例 | 第34页 |
三、我国构建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必要性 | 第34-37页 |
(一) 填补执行救济制度的结构缺陷 | 第34-35页 |
(二) 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| 第35页 |
(三) 解决“执行乱”问题 | 第35页 |
(四) 提高诉讼效率 | 第35-37页 |
第五章 构建我国债务人异议之诉的设想 | 第37-48页 |
一、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当事人 | 第37-38页 |
(一) 一般情况下的当事人 | 第37-38页 |
(二) 当事人的变更和追加 | 第38页 |
二、提起债务人异议之诉的事由 | 第38-42页 |
(一) 概括的事由 | 第38页 |
(二) 具体的事由 | 第38-42页 |
三、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程序设置 | 第42-48页 |
(一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管辖法院 | 第42-44页 |
(二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证明责任分配 | 第44页 |
(三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法律效果 | 第44-45页 |
(四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期限 | 第45-46页 |
(五)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审级制度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