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7页 |
| ·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4-21页 |
| ·关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基本特征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关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梅雨关系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关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机理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关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表征方法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·特色与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| ·使用资料说明 | 第24-27页 |
| 第二章 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气候态特征 | 第27-39页 |
| ·引言 | 第27页 |
| ·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结构和水平流型 | 第27-31页 |
| ·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特征 | 第31-35页 |
| ·经向活动 | 第31-33页 |
| ·纬向位移 | 第33-35页 |
| ·强度变化 | 第35页 |
| ·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空间主要模态 | 第35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9页 |
| 第三章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客观定量表征方法 | 第39-53页 |
| ·引言 | 第39页 |
| ·方法介绍与性能分析 | 第39-44页 |
| ·位置指数 | 第39-42页 |
| ·强度指数 | 第42-44页 |
| ·形态指数 | 第44页 |
| ·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表征方法研究 | 第44-51页 |
| ·时空范围界定 | 第44-46页 |
| ·指数定义 | 第46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第四章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与梅雨的关系 | 第53-63页 |
| ·经向偏差与梅雨的关系 | 第53-55页 |
| ·强度变化与梅雨的关系 | 第55-57页 |
| ·中心突变与梅雨的关系 | 第57-59页 |
| ·急流形态与梅雨的关系 | 第59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五章 125a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年划分 | 第63-79页 |
| ·引言 | 第63-6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4-65页 |
| ·梅雨强度多尺度特征分析 | 第65-69页 |
| ·周期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气候突变 | 第66-69页 |
| ·不同气候背景梅雨异常年划分 | 第69-72页 |
| ·梅雨异常年划分 | 第70-71页 |
| ·不同尺度背景下梅雨异常年划分 | 第71-72页 |
| ·与以往相关研究比较 | 第72-73页 |
| ·丰、枯梅年的梅雨参数统计特征 | 第73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9页 |
| 第六章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对梅雨异常的影响 | 第79-97页 |
| ·引言 | 第79-80页 |
| ·丰、空梅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特征比较 | 第80-87页 |
| ·垂直结构特征 | 第80-81页 |
| ·经向活动特征 | 第81-83页 |
| ·急流北跳特征 | 第83-85页 |
| ·中心型态特征 | 第85-86页 |
| ·强度变化特征 | 第86-87页 |
| ·特征指数与降水的相关统计分析 | 第87-88页 |
| ·影响梅雨异常的物理机制分析 | 第88-94页 |
| ·影响丰、空梅年的动力环境场 | 第88-91页 |
| ·影响丰、空梅年的水汽输送 | 第91-92页 |
| ·影响丰、空梅年的位温结构 | 第92-9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4-97页 |
| 第七章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对梅雨环流系统的影响 | 第97-113页 |
| ·引言 | 第97-98页 |
| ·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| 第98-104页 |
| ·丰梅年和空梅年副高基本特征比较 | 第98-100页 |
| ·与副高脊线位置的相关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| ·与副高北跳的相关分析 | 第102页 |
| ·与副高强度的相关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| ·与季风涌的关系 | 第104-106页 |
| ·影响机理探讨 | 第106-110页 |
| ·动力作用 | 第106-109页 |
| ·热力作用 | 第109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3页 |
| 第八章 梅雨异常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斜压波波包传播特征 | 第113-137页 |
| ·引言 | 第1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3-114页 |
| ·窄带信号及波包分布特征 | 第114-127页 |
| ·窄带信号的提取 | 第115-118页 |
| ·丰、空梅年波包结构合成分析 | 第118-121页 |
| ·丰梅年(1969)和空梅年(1965)梅雨期间2~7d斜压波波包的分布特征 | 第121-126页 |
| ·丰梅年(1969)和空梅年(1965)梅雨期间10~15d超长波波包的分布特征 | 第126-127页 |
| ·窄带信号2~7d的斜压波波包传播特征 | 第127-130页 |
| ·梅雨期高空急流斜压波波能频散 | 第130-134页 |
| ·高空急流出入口附近的波能变化 | 第130-131页 |
| ·波包中心移动与群速度 | 第131-1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4-137页 |
|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37-145页 |
| ·引言 | 第137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137-141页 |
| ·本文工作对梅雨中期预报意义讨论 | 第141-143页 |
| ·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43-1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5-155页 |
| 致谢 | 第155-157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157-1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