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理论论文

论我国立法听证参加人制度

论文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引言第12-14页
第一章 立法听证参加人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4-25页
 第一节 立法听证的概念第14-16页
  一、 立法听证的概念第14页
  二、 立法听证会、立法论证会及立法座谈会第14-16页
 第二节 立法听证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6-18页
  一、 立法听证的起源第16页
  二、 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形成、发展第16-18页
  三、 我国立法听证法律依据的模糊性第18页
 第三节 立法听证参加人的概念第18-20页
  一、 立法听证参加人的称谓问题第18-19页
  二、 现行制度中对立法听证参加人外延的规定第19页
  三、 理论界对立法听证参加人外延的界定第19-20页
  四、 本文对立法听证参加人概念的界定第20页
 第四节 立法听证参加人制度设置的意义第20-25页
  一、 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,保障人权的实现第20-21页
  二、 弥补现有立法机制的不足,促使立法决策彰显民意第21-22页
  三、 全面公正地收集立法信息,集思广益,避免信息偏颇第22-23页
  四、 表达群体利益,协调平衡利益冲突,保障立法质量第23-24页
  五、 进行立法宣传教育,增强公众法律意识第24-25页
第二章 立法听证组织制度第25-33页
 第一节 立法听证规则第25-27页
  一、 立法听证规则的概念第25页
  二、 我国立法听证规则的立法现状第25-27页
  三、 统一明确规范立法听证的法律依据第27页
 第二节 立法听证会听证人的合理确定第27-29页
  一、 立法听证会组织者和听证人第27-28页
  二、 听证人的权利和义务第28-29页
 第三节 听证主持人的合理确定第29-33页
  一、 听证主持人的产生第29-30页
  二、 立法听证会主持人的资格第30-31页
  三、 立法听证主持人的职责第31页
  四、 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第31-33页
第三章 立法听证陈述人和旁听人制度第33-46页
 第一节 立法听证陈述人的遴选第33-37页
  一、 立法听证陈述人的报名程序和遴选机构第33页
  二、 立法听证陈述人遴选的标准和原则第33-34页
  三、 立法听证陈述人遴选的方法第34-35页
  四、 立法听证陈述人遴选的时限第35-36页
  五、 立法听证陈述人数量和名额分配第36-37页
 第二节 立法听证陈述人的权利和义务第37-41页
  一、 现有规定中对立法听证陈述人权利的保障第37-38页
  二、 立法听证陈述人权利的完善第38-39页
  三、 立法听证陈述人的义务第39-41页
 第三节 听证代理人制度第41-42页
  一、 设立听证代理人制度的必要性第41页
  二、 听证代理人的类型及权利义务第41-42页
  三、 听证代理人参加听证会的程序第42页
 第四节 专家陈述人制度第42-44页
  一、 专家的类别和效用第42-43页
  二、 专家在立法听证程序中的角色第43-44页
 第五节 听证旁听人制度第44-46页
  一、 听证旁听人的报名和遴选第44页
  二、 立法听证旁听人的权利和义务第44-46页
第四章 立法听证参加人参与程序第46-53页
 第一节 听证告知制度第46-47页
 第二节 听证会发言制度第47-49页
  一、 发言方式第47-48页
  二、 发言的时间和次数第48页
  三、 发言顺序及内容第48-49页
 第三节 听证辩论制度第49-50页
  一、 听证辩论制度建设现状第49-50页
  二、 听证制度中辩论环节的设置第50页
 第四节 听证结果第50-53页
  一、 听证笔录第50-51页
  二、 听证会报告第51-52页
  三、 听证记录与听证会报告的效力第52-53页
结语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6页
附录第56-71页
后记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研究
下一篇: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及其法制完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