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| 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内容、方案和技术路线图 | 第14-1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方案 | 第15-16页 |
| ·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积雪光谱数据采集 | 第17-31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17-18页 |
| ·野外数据采集原理 | 第18-20页 |
| ·实验方案的设计 | 第20-21页 |
| ·时间选择 | 第20页 |
| ·样方设计和目标选取 | 第20-21页 |
| ·野外记录 | 第21页 |
| ·积雪物理属性的测量 | 第21-23页 |
| ·积雪密度和含水率的测量 | 第21-22页 |
| ·TOIKKAoy 雪特性仪原理 | 第21-22页 |
| ·雪特性分析仪测量方案 | 第22页 |
| ·积雪粒径测量 | 第22-23页 |
| ·地物目标特性 | 第23-24页 |
| ·水体的光谱特性 | 第23-24页 |
| ·积雪的光谱特性 | 第24页 |
| ·ASD 光谱仪的设计与优点 | 第24-26页 |
| ·ASD 光谱仪的设计 | 第24-25页 |
| ·ASD 光谱仪的技术参数 | 第25-26页 |
| ·ASD 光谱仪的优点 | 第26页 |
| ·野外光谱测量的影响因素 | 第26-29页 |
| ·参考(标准)白板 | 第27页 |
| ·光照条件 | 第27-28页 |
| ·水蒸汽 | 第28页 |
| ·风力的影响 | 第28页 |
| ·云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ASD 光谱仪操作流程与规范 | 第29-31页 |
| ·ASD 光谱仪的操作流程 | 第29页 |
| ·ASD 光谱仪的操作注意事项 | 第29-31页 |
| 第三章 实测积雪光谱数据预处理 | 第31-43页 |
| ·实测数据的均值处理 | 第31页 |
| ·实测数据的平滑 | 第31-34页 |
| ·Savitzky Golay 滤波平滑 | 第33-34页 |
| ·光谱数据变换 | 第34-38页 |
| ·光谱微分 | 第35-36页 |
| ·光谱倒数 | 第36-37页 |
| ·光谱对数 | 第37-38页 |
| ·光谱平方根 | 第38页 |
| ·光谱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| 第38-40页 |
| ·光谱吸收指数 | 第40-43页 |
| 第四章 融雪期积雪光谱特征分析与雪特性预测模型建立 | 第43-68页 |
| ·融雪期积雪概述 | 第43-44页 |
| ·积雪光谱数据的特征提取 | 第44-47页 |
| ·积雪光谱特征吸收带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积雪光谱特征吸收带提取 | 第45-47页 |
| ·积雪光谱数据变化特征分析 | 第47-52页 |
| ·积雪日变化光谱特征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·不同深度面积雪光谱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不同粒径的积雪反射光谱 | 第51-52页 |
| ·实测光谱数据的积雪物理特性敏感波段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积雪特性参数预测模型 | 第55-68页 |
| ·多元线性回归的原理 | 第55页 |
| ·阴阳坡积雪密度预测模型建立与误差检验 | 第55-60页 |
| ·阳坡积雪密度预测模型建立与误差检验 | 第55-58页 |
| ·阴坡积雪密度预测模型建立与误差检验 | 第58-60页 |
| ·阴阳坡积雪含水率预测模型建立与误差检验 | 第60-65页 |
| ·阳坡积雪含水率预测模型建立与误检验 | 第60-63页 |
| ·阴坡积雪含水率预测模型建立与误检验 | 第63-65页 |
| ·积雪粒径预测模型建立与误差检验 | 第65-6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1页 |
| ·引言 | 第68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68-70页 |
| ·光谱吸收指数和特征参数分析 | 第68-69页 |
| ·积雪特征的变化分析 | 第69页 |
| ·积雪物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·实测光谱数据积雪物理特性敏感波段选择与物理特性预测模型 | 第70页 |
| ·特色与创新 | 第70页 |
| ·展望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| 硕士期间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