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·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·常规配水器的类型及缺点 | 第11-13页 |
·固定配水器简介 | 第11页 |
·空心配水器简介 | 第11-12页 |
·偏心配水器简介 | 第12-13页 |
·常规配水器存在的主要缺点 | 第13页 |
·配水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·配水器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配水器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配水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6-18页 |
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2 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总体设计方案 | 第20-27页 |
·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功能要求 | 第20-21页 |
·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设计原则 | 第21页 |
·电控式配水系统控制原理及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 | 第21-23页 |
·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 | 第21-22页 |
·电控式配水系统的控制原理 | 第22-23页 |
·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工艺特点 | 第23-24页 |
·异常高压差注水井注水管柱的结构原理 | 第24-26页 |
·注水管柱的结构 | 第24-25页 |
·注水管柱的工作原理 | 第25-26页 |
·注水管柱的技术特点 | 第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3 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功能结构及虚拟样机设计 | 第27-39页 |
·注水通道结构设计 | 第27-29页 |
·机械编码的设计原理 | 第27-28页 |
·注水通道的结构形式 | 第28-29页 |
·传动结构设计 | 第29-30页 |
·同轴度的保证 | 第29页 |
·传动结构的结构形式 | 第29-30页 |
·O 形圈密封结构设计 | 第30-31页 |
·O 形圈密封静密封时的原理 | 第30-31页 |
·O 形圈密封动密封时的原理 | 第31页 |
·O 形圈密封结构的结构形式 | 第31页 |
·电动机的密封结构设计 | 第31-32页 |
·电缆的密封与固定结构设计 | 第32-34页 |
·电缆的密封结构 | 第32-33页 |
·电缆的固定结构 | 第33-34页 |
·执行机构的虚拟样机设计 | 第34-36页 |
·注水零部件的设计 | 第34页 |
·电动机密封零部件的设计 | 第34-35页 |
·传动零部件的设计 | 第35页 |
·执行机构的虚拟装配 | 第35-36页 |
·执行机构分层注水及洗井工作原理 | 第36-38页 |
·分层注水工作原理 | 第36-37页 |
·洗井工作原理 | 第37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| 第39-51页 |
·多刚体运动学基本理论 | 第39-40页 |
·建立多刚体运动学方程 | 第39-40页 |
·多刚体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算法 | 第40页 |
·ADAMS 多刚体运动学分析流程 | 第40-41页 |
·创建执行机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| 第41-43页 |
·创建执行机构刚体模型 | 第41页 |
·添加约束 | 第41-42页 |
·添加驱动函数 | 第42-43页 |
·执行机构运动学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ADAMS 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| 第45-46页 |
·柔性体的表示 | 第45-46页 |
·柔性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| 第46页 |
·ADAMS 模态分析流程 | 第46-47页 |
·创建阀体和阀芯模态分析模型 | 第47-48页 |
·创建阀体和阀芯刚性体 | 第47页 |
·创建阀体和阀芯柔性体 | 第47-48页 |
·阀体和阀芯模态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阀体模态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阀芯模态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电控式配水系统执行机构的室内试验 | 第51-59页 |
·第一代样机的室内试验 | 第51-52页 |
·第一代样机存在的问题 | 第51页 |
·样机泄露原因的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样机泄露原因的确定 | 第52页 |
·注水通道结构的改进设计 | 第52-56页 |
·机械编码的改进设计 | 第52-53页 |
·注水通道结构的改进设计 | 第53页 |
·阀芯结构的改进设计 | 第53-54页 |
·分层注水和反洗井工作原理 | 第54-56页 |
·第二代样机的室内试验 | 第56-58页 |
·试验目的 | 第56页 |
·试验方案 | 第56-57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6 结论 | 第59-61页 |
·当前工作的总结 | 第59-60页 |
·下步工作的展望 | 第60页 |
·课题的创新点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