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5-31页 |
·食品安全及其快速检测的必要性 | 第15页 |
·水产品安全与致病性弧菌 | 第15-21页 |
·水产品安全问题 | 第15-16页 |
·致病性弧菌的危害 | 第16-18页 |
·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现状 | 第18-21页 |
·电子舌简介 | 第21-27页 |
·电子舌概述 | 第21-22页 |
·电子舌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·电子舌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 | 第25-27页 |
·本课题的背景意义、目的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7-31页 |
·课题的背景意义 | 第27页 |
·课题的目的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·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| 第29页 |
·本课题的创新性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智舌示踪特异性液体培养基中致病性弧菌的生长 | 第31-4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菌种 | 第31页 |
·培养基 | 第31-33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3-35页 |
·实验样品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·电极处理方法 | 第34页 |
·检测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2页 |
·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5种致病性弧菌在其相应的特异性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| 第36-38页 |
·智舌示踪5种致病性弧菌在其相应的特异性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| 第38-42页 |
·结论 | 第42-43页 |
第3章 智舌对11种致病性弧菌的鉴别研究 | 第43-5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菌种 | 第43-44页 |
·培养基 | 第4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4页 |
·实验样品的制备 | 第44页 |
·电极处理方法 | 第44页 |
·检测方法 | 第44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2页 |
·结论 | 第52-55页 |
第4章 基于智舌和SIMCA的5种致病性弧菌模式识别单元的构建 | 第55-7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8页 |
·菌种 | 第55-57页 |
·培养基 | 第57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7-5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8页 |
·实验样品的制备 | 第58页 |
·电极处理方法 | 第58页 |
·检测方法 | 第58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58-60页 |
·SIMCA概述 | 第58-60页 |
·模式识别单元的建立方法 | 第60页 |
·数据处理软件 | 第60页 |
·致病性弧菌模式识别单元的构建 | 第60-6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8页 |
·致病性弧菌主成分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6页 |
·致病性弧菌主成分数学模型的回判与检验 | 第66-74页 |
·致病性弧菌的模式识别单元对未知样本的检验 | 第74-78页 |
·结论 | 第78-79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·总结 | 第79页 |
·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7页 |
附录 英文缩略表 | 第87-89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