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其他化学工业论文--发酵工业论文--发酵法制氨基酸论文

利用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高效生产S—腺苷蛋氨酸的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1页
第1章 前言第11-27页
   ·S-腺苷蛋氨酸概况第11-12页
   ·S-腺苷蛋氨酸的研究进展第12-20页
     ·SAM的稳定性第12页
     ·SAM的代谢途径第12-14页
     ·表达SAM的基因第14页
     ·SAM基因克隆现状与表达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·SAM的生产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·SAM的临床应用第18-20页
     ·SAM的应用与前景第20页
   ·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第20-24页
     ·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点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影响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的因素第21-23页
     ·毕赤酵母发酵策略与控制第23-24页
   ·实验选题依据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第24-27页
     ·选题依据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26-27页
第2章 基因的克隆与敲除第27-55页
   ·材料第27-29页
  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27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27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27-28页
     ·仪器设备第28-29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29-37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pPIC9K-sam2的构建第29-31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pPIC9K-sam2的鉴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bs的构建第32-33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bs的鉴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-Z的构建第34-36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-Z的鉴定第36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-Z的双酶切第36-3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7-46页
     ·pPIC9K质粒的提取结果第37-38页
     ·sam2基因的获取第38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pPIC9K-sam2基因的构建第38-39页
     ·转化子(pPIC9K-sam2)的筛选与鉴定第39-41页
     ·cbs基因的获取第41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bs的构建第41-42页
     ·zeocin基因的获取第42-43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-Z的构建第43-44页
     ·转化子(T-C-Z)的筛选与鉴定第44-45页
     ·目的基因片段C-Z的获得第45-46页
   ·测序结果及分析第46-53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pPIC9K-sam2测序结果及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T-C-Z测序结果及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·结论第53-55页
第3章 S-腺苷蛋氨酸高产菌株的构建第55-65页
   ·材料第55-56页
     ·菌株第55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55-56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56页
     ·仪器设备第56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56-59页
     ·SAM高产菌ZJGSU1的获得第56-58页
     ·cbs基因敲除菌ZJGSU2、ZJGSU3的获得第58页
     ·SAM合成酶酶活测定第58-5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  ·SAM标准曲线的制作第59页
     ·SAM高产菌ZJGSU1的获得第59-60页
     ·重组酵母ZJGSU1的PCR鉴定第60页
     ·cbs基因敲除菌ZJGSU2、ZJGSU3的筛选与鉴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·四种菌株的高效液相图谱比较第61-63页
     ·四种菌的酶活比较第63页
   ·结论第63-65页
第4章 毕赤酵母摇瓶发酵生产SAM的研究第65-75页
   ·材料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65页
     ·菌种第65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65-66页
     ·仪器设备第66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66-67页
     ·菌种保藏第66页
     ·摇瓶发酵第66页
     ·SAM含量测定第66页
     ·响应面设计第66-6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7-74页
     ·2-level Factorial实验设计与结果第67-69页
     ·Box-Behnken实验设计与结果第69-73页
     ·响应面优化前后产SAM曲线对比第73-74页
   ·结论第74-75页
第5章 重组菌ZJGSU3的上罐发酵第75-80页
   ·材料第75-76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75页
     ·菌种第75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75页
     ·仪器设备第75-76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76-77页
     ·种子培养第76页
     ·发酵培养及诱导方法第76页
     ·菌体湿重测定第76-77页
     ·甘油含量测定第77页
     ·SAM含量测定第77页
     ·pH值测定第77页
     ·DO值测定第7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77-79页
     ·补料工艺的确定第77-78页
     ·细胞生长与SAM产量变化曲线第78页
     ·5L发酵罐SAM液相图谱第78-79页
   ·结论第79-80页
第6章 结论第80-83页
   ·课题总结第80-81页
     ·基因的克隆与敲除第80页
     ·S-腺苷蛋氨酸高产菌株的构建第80页
     ·毕赤酵母摇瓶发酵生产SAM的研究第80-81页
     ·重组菌ZJGSU3的上罐发酵第81页
   ·创新点第81页
   ·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第81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90页
致谢第90-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风险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考虑径流预报及其不确定性的水电站水库调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