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9页 |
·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关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关于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模型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·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5-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5-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| 第19-26页 |
·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 | 第19-21页 |
·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21-26页 |
·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发展 | 第21-22页 |
·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22-23页 |
·对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简要评价 | 第23-26页 |
第三章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基础理论 | 第26-31页 |
·内部评级法的概念与特征 | 第26页 |
·内部评级法基本架构 | 第26-27页 |
·内部评级法的关键因素 | 第27-28页 |
·内部评级法的主要步骤 | 第28-29页 |
·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最低要求 | 第29-31页 |
·建立以计量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评级系统 | 第29页 |
·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 | 第29-30页 |
·确保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 | 第30页 |
·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 | 第30页 |
·科学测算违约概率(PD)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现状分析 | 第31-38页 |
·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现状 | 第31-32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评级现状 | 第32-33页 |
·我国内部评级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·基础数据薄弱 | 第33-34页 |
·评级方法过于形式化 | 第34-35页 |
·评级结果的运用十分有限 | 第35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选择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局限 | 第35-38页 |
·信用评级 | 第35页 |
·数据资料 | 第35-36页 |
·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| 第36页 |
·利率市场化 | 第36-38页 |
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模型研究——以农业银行为例 | 第38-52页 |
·现阶段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的模型探索 | 第38-47页 |
·Z值模型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Z值模型在各国的运用 | 第43-44页 |
·我国的Z值模型选择 | 第44-47页 |
·农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实证分析 | 第47-52页 |
·农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现状 | 第47-48页 |
·上市公司的Z值评级与江苏省农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实证比较 | 第48-52页 |
第六章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努力方向 | 第52-55页 |
·探索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技术 | 第52页 |
·重视定性评估的作用,以定量分析为基础,定性分析为补充 | 第52-53页 |
·加大科技投入,建立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仓库 | 第53页 |
·优化人力资源配置,为实施IRB法做好人才准备 | 第53-54页 |
·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,建立良好的风险文化 | 第54页 |
·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