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0页 |
| 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 | 第10-14页 |
| ·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原因 | 第10-11页 |
| ·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现实迫切需要 | 第10页 |
| ·与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》接轨 | 第10-11页 |
| ·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价值 | 第11-14页 |
| ·弥补不足,严密法网 | 第11-12页 |
| ·督促警示,自觉管束"身边人" | 第12-13页 |
| ·全面反腐,安抚民心 | 第13-14页 |
| 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 | 第14-29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客体 | 第14-15页 |
| ·犯罪客体概述 | 第14页 |
| ·犯罪对象——"贿赂" | 第14-15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| 第15-22页 |
| ·三种行为表现形式 | 第15-17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 | 第17-19页 |
| ·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| 第19-20页 |
| ·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| 第20-21页 |
| ·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,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 | 第21-22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| 第22-27页 |
| ·界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·近亲属的范围 | 第23-24页 |
| ·其他关系密切的人 | 第24-26页 |
| ·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| 第26-27页 |
| ·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| 第27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| 第27-29页 |
| ·对影响力的认识 | 第27-28页 |
| ·索取或收受财物和为他人谋利的认识和意志因素 | 第28-29页 |
| 3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| 第29-35页 |
| ·罪与非罪的界限 | 第29-30页 |
| ·行为人通过多重环节收受贿赂 | 第29页 |
| ·行为人不知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 | 第29-30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既遂与未遂 | 第30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共同犯罪 | 第30-32页 |
| ·行为人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成立的共同犯罪 | 第30-31页 |
| ·两个以上的行为人之间成立的共同犯罪 | 第31-32页 |
| 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他罪的界限 | 第32-35页 |
| ·与受贿犯罪的界限 | 第32-33页 |
| ·与诈骗罪的界限 | 第33-35页 |
| 结论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
| 致谢 | 第37-38页 |
|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