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应无线信道不稳定性的机会路由机制的设计与实现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2页 |
·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·课题研究成果 | 第10页 |
·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Adhoc网络概述及机会路由研究现状 | 第12-21页 |
·Adhoc网络简介 | 第12-15页 |
·Adhoc网络的起源及特点 | 第12-13页 |
·Adhoc网络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·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| 第14-15页 |
·Ad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| 第15-18页 |
·路由协议的要求 | 第15-16页 |
·路由协议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路由协议的性能评价 | 第17页 |
·常见的路由协议 | 第17-18页 |
·机会路由的创新性 | 第18-19页 |
·机会路由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新的机会路由方案 | 第21-32页 |
·机会路由对无线信道的适应性 | 第21-23页 |
·传统路由协议面临的问题 | 第21页 |
·机会路由的核心思想 | 第21-23页 |
·设计机会路由面临的挑战 | 第23页 |
·新的机会路由方案 | 第23-25页 |
·基本术语 | 第23页 |
·设计思想 | 第23-25页 |
·机会路由的操作 | 第25-29页 |
·转发列表的建立和优先级的设定 | 第25-27页 |
·数据包的发送 | 第27页 |
·数据包的转发 | 第27-28页 |
·转发列表的维护 | 第28-29页 |
·消息格式 | 第29-31页 |
·路由请求消息 | 第29页 |
·路由回复消息 | 第29-30页 |
·数据包头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Linux内核网络协议栈 | 第32-41页 |
·Linux网络协议栈 | 第32-34页 |
·网络协议栈的分层 | 第32-34页 |
·网络报文的存储结构sk_buff | 第34-37页 |
·sk_buff的结构 | 第34-36页 |
·sk_buff用法总结 | 第36-37页 |
·网络报文的发送和接收 | 第37-38页 |
·报文的发送 | 第37-38页 |
·报文的接收 | 第38页 |
·系统的路由功能 | 第38-39页 |
·可加载内核模块 | 第39-40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机会路由协议在Linux上的实现 | 第41-58页 |
·实现难点 | 第41-42页 |
·新的可加载内核模块LKM——机会路由 | 第41-42页 |
·系统交互 | 第42-46页 |
·机会路由协议的注册 | 第42-43页 |
·网络层处理函数的注册 | 第43-44页 |
·虚拟网卡的注册 | 第44-46页 |
·协议算法 | 第46-51页 |
·路由请求模块 | 第46-48页 |
·路由回复模块 | 第48-49页 |
·数据包处理模块 | 第49页 |
·缓存模块 | 第49-50页 |
·服务模块 | 第50-51页 |
·包的协议栈走向 | 第51-52页 |
·数据包的发送流程 | 第52-53页 |
·数据包的接收流程 | 第53-55页 |
·协议性能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机会路由协议的适用场景 | 第56-57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58-59页 |
·论文工作总结 | 第58页 |
·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缩略语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