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刑法论文--分则论文

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疑难问题研析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引言第10-11页
一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第11-15页
 (一) 立法沿革第11-12页
 (二) 犯罪构成特征第12-14页
  1. 犯罪主体第12-13页
  2. 犯罪主观方面第13页
  3. 犯罪客观方面第13-14页
  4. 犯罪客体第14页
 (三) 刑罚处罚第14-15页
二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实践困惑第15-22页
 (一) 实案概览第15-16页
  1. 实案一: 全国首例投虚假炭疽恐吓邮件案第15页
  2. 实案二: 醉酒驾车案第15页
  3. 实案三: 盗窃井盖案第15-16页
  4. 实案四: 飙车案第16页
  5. 实案五: 碰瓷案第16页
 (二) 实案争议第16-19页
 (三) 评析第19-22页
三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理论困惑第22-29页
 (一) "危险方法"如何认定第22-24页
  1. 学者观点第22-23页
  2. 评析第23-24页
 (二) 罪刑法定原则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24-29页
  1. 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第24-26页
  2.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冲突第26-29页
四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第29-37页
 (一) "危险方法"的定位第29-31页
  1. 危害行为的本质第30页
  2. 危害行为的对象第30页
  3. 危害行为发生的场合第30页
  4. 实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第30-31页
 (二)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主要罪名的界限第31-35页
  1. 交通肇事罪第31-32页
  2. 危险驾驶罪第32-33页
  3. 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第33-34页
  4. 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第34-35页
 (三)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刑法改进及相关司法解释运作第35-37页
  1. 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分化新罪名第35-36页
  2. 以司法解释细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36-37页
结语第37-38页
参考文献第38-41页
致谢第41页

论文共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司法实践自首认定疑难问题研析
下一篇:减刑程序完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