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31页 |
·课题背景及研究的重要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物质合成方法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4页 |
·物质合成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·激光烧蚀材料的选择及样品表征 | 第24-29页 |
·稀土氧化物 | 第24-25页 |
·单质材料碳和硅 | 第25-26页 |
·样品表征方法 | 第26-29页 |
·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29-30页 |
·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第2章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 | 第31-44页 |
·等离子体 | 第31-35页 |
·电离机制 | 第32-34页 |
·激光场中的电子运动 | 第34页 |
·等离子体屏蔽 | 第34-35页 |
·激光作用物质的热效应 | 第35-40页 |
·热传导方程 | 第36页 |
·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热效应模型 | 第36-40页 |
·激光作用物质的力学效应 | 第40-43页 |
·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的形成 | 第40-41页 |
·激光烧蚀在靶表面形成的压强 | 第41-42页 |
·激光烧蚀靶材的喷溅机制 | 第42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3章 微秒、纳秒激光合成TbAlO_3和EuFeO_3 | 第44-62页 |
·引言 | 第44页 |
·微秒脉冲激光合成TbAlO_3 | 第44-56页 |
·激光合成实验 | 第45-46页 |
·XRD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XPS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3页 |
·SEM 测试结构与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微秒激光合成TbAlO_3 的物理机制 | 第54-55页 |
·飞秒与微秒激光辐照效果对比 | 第55-56页 |
·非聚焦脉冲激光合成EuFeO_3 | 第56-60页 |
·激光合成实验 | 第57页 |
·XRD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SEM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4章 纳秒、飞秒激光合成CeTbO_(3+δ) | 第62-79页 |
·引言 | 第62页 |
·纳秒激光液相合成及激光强度对合成的影响 | 第62-70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63-64页 |
·XRD 测试结果与讨论 | 第64-67页 |
·XPS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激光强度对合成量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·飞秒激光合成具有纳米泡沫结构CeTbO_(3+δ) | 第70-78页 |
·激光合成实验 | 第70-71页 |
·XRD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XPS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SEM 与TEM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75-76页 |
·微观结构形成机制研究 | 第76-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5章 纳秒脉冲激光表面诱导微结构 | 第79-104页 |
·引言 | 第79页 |
·激光诱导碳纳米泡沫结构 | 第79-91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80页 |
·Raman 谱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80-82页 |
·SEM 测试结果 | 第82-84页 |
·TEM 测试结果 | 第84-85页 |
·微结构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 | 第85-90页 |
·碳纳米泡沫吸光性质测量 | 第90-91页 |
·激光强度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 | 第91-96页 |
·实验参数选择 | 第91页 |
·Raman 测试结果 | 第91-92页 |
·表面形貌测试结果 | 第92-95页 |
·微结构形成机制 | 第95-96页 |
·激光诱导硅纳米结构 | 第96-102页 |
·样品处理与实验参数 | 第97-98页 |
·不同激光参数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 | 第98-101页 |
·样品红外光谱(FT-IR)测试结果 | 第101-10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9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