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细药物颗粒制备及体外溶出性规律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25页 |
1.1 难溶性口服药物 | 第17页 |
1.2 药物超细化特点 | 第17-19页 |
1.2.1 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 | 第18页 |
1.2.2 增强药物靶向性 | 第18页 |
1.2.3 实现药物的缓控释 | 第18-19页 |
1.3 超细药物颗粒制备技术 | 第19-21页 |
1.3.1 分散法 | 第19-20页 |
1.3.2 沉淀法 | 第20-21页 |
1.4 溶出度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5 非甾体抗炎药保泰松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1.5.1 保泰松简介 | 第22-23页 |
1.5.2 保泰松的临床应用及市场前景 | 第23页 |
1.6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6.1 研究的意义 | 第24页 |
1.6.2 研究的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保泰松结晶热力学研究 | 第25-55页 |
2.1 热力学基础理论 | 第25-32页 |
2.1.1 溶解度的定义 | 第25-26页 |
2.1.2 溶解度测定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1.3 溶解度模型 | 第27-31页 |
2.1.4 溶解度模型验证 | 第31页 |
2.1.5 溶解热力学性质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研究 | 第32-35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32-33页 |
2.2.2 实验步骤 | 第33-35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3页 |
2.3.1 样品含量分析(HPLC) | 第35-36页 |
2.3.2 溶解度数据分析 | 第36-40页 |
2.3.3 模型拟合 | 第40-49页 |
2.3.4 溶解热力学函数 | 第49-5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三章 保泰松超细颗粒制备过程研究 | 第55-73页 |
3.1 理论基础 | 第55页 |
3.2 实验内容 | 第55-57页 |
3.2.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55-56页 |
3.2.2 实验步骤 | 第56-57页 |
3.3 工艺参数优化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8页 |
3.3.1 溶剂-反溶剂体系的筛选 | 第57-59页 |
3.3.2 加料方式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3.3 溶剂-反溶剂体积比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3.3.4 溶液浓度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3.3.5 结晶温度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3.3.6 搅拌转速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3.4 晶体表征结果与讨论 | 第68-72页 |
3.4.1 热重分析法(TG-DTG) | 第68-69页 |
3.4.2 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 | 第69页 |
3.4.3 红外光谱分析(FT-IR) | 第69-70页 |
3.4.4 X-射线粉末衍射(XRD) | 第70-71页 |
3.4.5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71-7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保泰松超细颗粒体外溶出性能研究 | 第73-87页 |
4.1 理论基础 | 第73-77页 |
4.1.1 体外溶出性能评价 | 第73页 |
4.1.2 溶出动力学理论 | 第73-76页 |
4.1.3 溶出动力学参数 | 第76-77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7-79页 |
4.2.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77页 |
4.2.2 实验步骤 | 第77-7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9-84页 |
4.3.1 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79-80页 |
4.3.2 超细药物颗粒溶出曲线的考察 | 第80-81页 |
4.3.3 超细药物颗粒溶出动力学规律 | 第81-8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4-8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7-89页 |
5.1 结论 | 第87页 |
5.2 建议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5-97页 |
作者与导师简介 | 第97-99页 |
附件 | 第99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