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居住类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--基于来沪皖籍农民工的考察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9-18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| ·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理论思考 | 第10-12页 |
| ·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经验研究 | 第12-16页 |
| ·简评与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研究设计 | 第18-22页 |
| ·研究视角 | 第18页 |
| ·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| ·城市融入的考察方法 | 第20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| 第3章 城中村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| 第22-31页 |
| ·X小区:一个城中村 | 第22-24页 |
| ·X社区农民工的生活体验 | 第24-29页 |
| ·工作:"我们就是来打工的" | 第24-25页 |
| ·社会支持网:以家族乡邻为主 | 第25-26页 |
| ·对上海人的评价和感知 | 第26-27页 |
| ·语言与居住 | 第27-28页 |
| ·自我认定与未来憧憬 | 第28-29页 |
| ·双重边缘化:城中村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| 第29-31页 |
| ·社会距离角度 | 第29-30页 |
| ·社区建设角度 | 第30页 |
| ·住房阶级理论角度 | 第30-31页 |
| 第4章 租借居民小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| 第31-42页 |
| ·居民小区:彰显市民身份的符号 | 第31-34页 |
| ·物质环境 | 第31-32页 |
| ·人文环境 | 第32-34页 |
| ·两类社区的本质差异:城与乡的二元 | 第34页 |
| ·被动与主动:社区影响与农民工自我适应 | 第34-39页 |
| ·两社区农民工概况 | 第35页 |
| ·社区对农民工的形塑力 | 第35-38页 |
| 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受 | 第38-39页 |
| ·半城市化:租借居民小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| 第39-42页 |
| ·租借居民小区农民工的融入特点:半城市化 | 第39-40页 |
| ·融入差异获致因素 | 第40-41页 |
| ·社会距离的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第5章 自购房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| 第42-49页 |
| ·自购房农民工的发家之路 | 第42-44页 |
| ·自购房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| 第44-47页 |
| ·经济层面:有属于自己的事业 | 第45页 |
| ·社会层面:广泛的社会交际圈 | 第45-46页 |
| ·心理层面:朦胧的新上海人意识 | 第46-47页 |
| ·准市民化:作为“新上海人”的自购房农民工 | 第47-49页 |
| ·自购房农民工城市融入特点:准市民化 | 第47-48页 |
| ·社会距离之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49-56页 |
| ·三种居住类型农民工城市融入比较 | 第49-51页 |
| ·理论思考:城市融入的连续谱 | 第51-56页 |
| ·从农民到市民:农民的市民化历程 | 第52-53页 |
| ·双重边缘化、半城市化与准市民化 | 第53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附录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卷内备考表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