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酰丙酮生产中醋酸异丙烯酯分离新工艺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综述 | 第11-24页 |
·概述 | 第11-17页 |
·概念 | 第11页 |
·蒸馏操作的分类 | 第11-14页 |
·气液平衡 | 第14-16页 |
·汽液平衡关系式 | 第16-17页 |
·醋酸异丙烯酯的制备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基本性质 | 第17-18页 |
·乙酰丙酮的生产流程 | 第18页 |
·醋酸异丙烯酯生产流程 | 第18页 |
·吸收反应催化剂 | 第18-19页 |
·蒸发设备的各种形态 | 第19-20页 |
·循环型蒸发器 | 第19-20页 |
·非循环型蒸发器 | 第20页 |
·热敏性物料的处理 | 第20-21页 |
·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·蒸馏残液回收处理 | 第21-22页 |
·吸收液蒸馏过程的改进 | 第22-23页 |
·汽-液相平衡的测定与关联 | 第23页 |
·醋酸异丙烯酯精制分离过程的模拟 | 第23页 |
·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| 第24-27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24-25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·分析检测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色谱分析条件 | 第25页 |
·定量方法 | 第25页 |
·校正因子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·精确度实验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水解法处理粗馏残液过程的研究 | 第27-33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7-30页 |
·水解过程可能发生的反应 | 第27-28页 |
·粗馏残液的水解流程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29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29-3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2页 |
·稀酸及稀酸浓度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·酸的用量和水解效果 | 第31页 |
·进料流量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粗馏残液结焦特性的研究 | 第33-3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3-34页 |
·结焦反应 | 第33页 |
·各物质的阻聚作用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3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5页 |
·结焦温度对比 | 第34-35页 |
·馏出液组分对比 | 第35页 |
·馏出率对比 | 第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薄膜蒸发器中吸收液的粗馏过程研究 | 第36-42页 |
·冷模实验 | 第36-38页 |
·薄膜蒸发器的操作流程 | 第36页 |
·薄膜蒸发设备及基本参数 | 第36-37页 |
·实验仪器与原料 | 第37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3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旋转刮板蒸发器中吸收液的粗馏模拟 | 第38-39页 |
·汽化率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·吸收液粗馏操作条件的确定 | 第39页 |
·吸收液的蒸发 | 第39-41页 |
·分段蒸馏吸收液 | 第39-41页 |
·连续蒸馏吸收液 | 第41页 |
·间歇蒸馏吸收液 | 第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6章 汽-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| 第42-55页 |
·汽-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循环法 | 第42页 |
·泡露点法 | 第42-43页 |
·实验测定 | 第43-44页 |
·组分的物性参数 | 第43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3-44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44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4-47页 |
·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| 第47页 |
·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| 第47-51页 |
·关联模型 | 第47-50页 |
·活度系数的计算及关联 | 第50-51页 |
·相平衡的关联参数 | 第51-52页 |
·相平衡的相图 | 第52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7章 醋酸异丙烯酯精制分离过程的模拟 | 第55-62页 |
·精馏过程的模拟 | 第55-61页 |
·Aspen Plus软件模型的选择 | 第55-57页 |
·精馏模拟 | 第57-58页 |
·灵敏度分析 | 第58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8章 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