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工程地质学论文--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--滑坡论文

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--以三峡开县库区为例

第一章 绪论第1-21页
 1.1  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-14页
 1.2 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-18页
  1.2.1 国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1.2.2 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1.2.3 发展趋势第17-18页
 1.3 本论文研究内容、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-21页
  1.3.1 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1.3.2 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9-21页
第二章 滑坡危险度区划因素及其量化第21-33页
 2.1 滑坡危险度区划因素体系第21-23页
  2.1.1 滑坡的环境条件第21-22页
  2.1.2 滑坡的破坏动力第22页
  2.1.3 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第22-23页
 2.2 因素体系第23-24页
 2.3 危险度等级区划第24-25页
 2.4 危险度区划因素的量化第25-33页
  2.4.1 主要因素的量化第26-27页
  2.4.2 一级因素的分类第27-33页
第三章 危险度区划数学模型第33-47页
 3.1 多元回归分析法第33-34页
  3.1.1 参数估计第33-34页
  3.1.2 显著性的检验第34页
 3.2 聚类分析预测法第34-38页
  3.2.1 Q型聚类分析第35页
  3.2.2 系统聚类法第35-36页
  3.2.3 实例分析第36-38页
 3.3 模糊综合评判法第38-40页
  3.3.1 数学原理第38页
  3.3.2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第38-40页
 3.4 神经网络法第40-45页
  3.4.1 数学模型第41-42页
  3.4.2 神经网络在滑坡区划中的应用第42-45页
 3.5 因子叠加法第45-47页
第四章 研究区滑坡环境及分布规律第47-66页
 4.1 自然地理概况第47-53页
  4.1.1 气温第48页
  4.1.2 降水第48-50页
  4.1.3 湿度及蒸发量第50页
  4.1.4 水文第50-53页
 4.2 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第53-56页
  4.2.1 地层岩性第53页
  4.2.2 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第53-56页
  4.2.3 水文地质第56页
 4.3 研究区滑坡分布规律第56-66页
  4.3.1 地貌与滑坡分布第56-59页
  4.3.2 地层岩性与滑坡分布第59-61页
  4.3.3 降水与滑坡分布第61-62页
  4.3.4 人为活动与滑坡分布第62-66页
第五章 研究区滑坡危险度区划第66-105页
 5.1 研究区滑坡危险度因素体系及其量化第66-69页
  5.1.1 危险度区划因素第66-67页
  5.1.2 危险度区划危险度等级第67页
  5.1.3 各因素的初步量化第67-69页
 5.2 研究区滑坡危险度区划第69-91页
  5.2.1 研究区网格单元的划分第69页
  5.2.2 采样单元数据的采集第69-75页
  5.2.3 模糊综合评判在滑坡危险度区划的应用第75-83页
  5.2.4 因子叠加法滑坡危险度区划中的应用第83-89页
  5.2.5 模糊综合评判与因子叠加法的比较第89页
  5.2.6 研究区滑坡危险度分区的置信区间第89-91页
 5.3 滑坡危险度分区概述第91-105页
  5.3.1 DU—高危险度区第91-93页
  5.3.2 DM—中危险度区第93-95页
  5.3.3 DL—低危险度区第95-105页
第六章 GIS支持下的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示范第105-113页
 6.1 基本原理及设计思路第105页
 6.2 制图方法及步骤第105-107页
 6.3 实例分析第107-112页
  6.3.1 指标体系及各要素图形数据化第107-110页
  6.3.2 模糊推理机的建立第110页
  6.3.3 研究区滑坡危险度区划第110-112页
 6.4 结果评判第112-113页
第七章 结论第113-116页
致谢第116-117页
参考文献第117-122页
科研及论文情况第122-123页

论文共12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四川环贡嗄山地区生态旅游研究
下一篇:灰色模型及其组合模型在证券分析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