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4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、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二、技术路线图 | 第12-13页 |
三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理论分析 | 第14-24页 |
第一节 期货市场的历史 | 第14-16页 |
一、期货市场的产生 | 第14-15页 |
二、期货市场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三、期货交易的基本特征 | 第16页 |
第二节 价格发现功能理论 | 第16-20页 |
一、价格发现功能的意义 | 第16-18页 |
二、价格发现功能的机理 | 第18-20页 |
第三节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综述 | 第20-22页 |
一、持有成本理论 | 第20-21页 |
二、随机波动理论 | 第21-22页 |
第四节 价格发现功能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一、预期性 | 第22页 |
二、连续性 | 第22页 |
三、公开性 | 第22页 |
四、权威性 | 第22-23页 |
第五节 价格发现功能的前提条件 | 第23-24页 |
一、众多的市场参与者 | 第23页 |
二、具有比较多的期货品种,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完备 | 第23页 |
三、期货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我国大豆市场现状分析 | 第24-29页 |
第一节 我国大豆现货市场现状 | 第24页 |
第二节 黄大豆的生产流通与消费 | 第24-25页 |
一、生产情况 | 第24-25页 |
二、进出口情况 | 第25页 |
三、大豆的消费 | 第25页 |
第三节 影响黄大豆价格的主要因素 | 第25-26页 |
一、大豆供应情况分析 | 第25-26页 |
二、大豆消费情况 | 第26页 |
三、相关商品价格 | 第26页 |
四、大豆国际市场价格 | 第26页 |
五、贮存、运输成本 | 第26页 |
第四节 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现状 | 第26-27页 |
第五节 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实证分析 | 第29-41页 |
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| 第29-33页 |
一、VAR理论简介 | 第29-30页 |
三、脉冲响应函数 | 第30-31页 |
四、方差分解 | 第31-32页 |
五、协整检验 | 第32页 |
六、格兰杰检验 | 第32页 |
七、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大豆期货与现货价格的VAR模型 | 第34-36页 |
第四节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协整检验 | 第36页 |
第五节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| 第36-38页 |
第六节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| 第38-40页 |
第七节 实证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| 第41-45页 |
第一节 我国大豆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| 第41页 |
第二节 影响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主要因素 | 第41-43页 |
一、期货市场整体发展水平 | 第41页 |
二、大豆现货市场发展状况 | 第41页 |
三、大豆期货市场投资主体 | 第41-42页 |
四、大豆期货品种季节性特征 | 第42页 |
五、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制度 | 第42页 |
六、粮食期货市场交割制度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促进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的政策 | 第43-45页 |
一、深化大豆现货市场改革,完善大豆现货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| 第43页 |
二、理顺和完善监管体系,确保期货市场平稳发挥 | 第43页 |
三、为期货市场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| 第43页 |
四、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制体系,以法治保证市场诚信环境 | 第43-44页 |
五、加强期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| 第44页 |
六、采取分类监管措施,扶植大型期货经纪公司 | 第44页 |
七、进一步完善交易制度和交割制度 | 第44-45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45-46页 |
一、研究内容的总结 | 第45页 |
二、研究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2页 |
后记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