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产业增长极的选择与评价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重难点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| 第1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2 增长极理论 | 第16-24页 |
·增长极理论的渊源及形成 | 第16-18页 |
·增长极理论的渊源 | 第16-17页 |
·增长极理论的形成 | 第17-18页 |
·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| 第18-21页 |
·扩散—回波效应 | 第18-19页 |
·涓滴—回流效应 | 第19页 |
·区域增长极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核心—边缘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产业增长极理论 | 第21-24页 |
·产业增长极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·产业增长极的特征和类型 | 第22-24页 |
3 产业增长极的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4-34页 |
·产业增长极的选择指标 | 第24-27页 |
·产业增长极的市场指标 | 第27-28页 |
·产业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指标 | 第28-30页 |
·极化效应指标 | 第28-29页 |
·扩散效应指标 | 第29-30页 |
·产业增长极的规模和聚集效应指标 | 第30-31页 |
·聚集效应指标 | 第30-31页 |
·规模效应指标 | 第31页 |
·产业增长极的区域指标 | 第31-34页 |
4 重庆产业增长极的选择和评价分析 | 第34-62页 |
·重庆产业现状分析 | 第34-41页 |
·重庆的工业 | 第36-39页 |
·重庆的农业 | 第39-40页 |
·其它产业 | 第40-41页 |
·重庆产业增长极的选择和评价实证分析 | 第41-62页 |
·产业贡献度和集中度分析 | 第41-45页 |
·产业技术效率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产业相对效益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产业技术进步Solow余值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产业技术进步DEA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产业综合指标PCA分析 | 第53-56页 |
·产业增长极案例分析 | 第56-62页 |
5 重庆产业增长极的发展环境和布局分析 | 第62-76页 |
·产业的区位熵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劳动力区位熵 | 第62-63页 |
·GDP区位熵 | 第63-64页 |
·重庆产业发展的竞争成本比较分析 | 第64-67页 |
·土地费用比较分析 | 第65页 |
·水电价格比较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劳动力成本比较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重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重庆的经济结构 | 第67页 |
·重庆的产业结构 | 第67-68页 |
·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分析 | 第69-71页 |
·重庆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70页 |
·高新技术发展的对比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重庆产业增长极的布局分析 | 第71-76页 |
6 对策建议及结论 | 第76-86页 |
·加强产业增长极的转移 | 第76页 |
·促进产业增长极的发展 | 第76-78页 |
·第一层次产业增长极的发展建议 | 第77-78页 |
·第二和第三层次产业增长极的发展 | 第78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| 第78页 |
·合理布局产业增长极 | 第78-82页 |
·产业布局基本原则 | 第79-80页 |
·产业布局模式 | 第80-82页 |
·结论 | 第82-86页 |
·研究成果与结论 | 第82-83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83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0页 |
附录: A.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90-91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