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4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9页 |
| 1 高山杜鹃的研究概述 | 第15-18页 |
| 2 无性繁殖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3 高山杜鹃的无性繁殖研究进展 | 第19-25页 |
| ·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| ·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| ·外植体种类 | 第23页 |
| ·培养基类型 | 第23-24页 |
| ·植物激素种类 | 第24页 |
| ·培养条件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杜鹃组培过程中褐化防治 | 第25页 |
| ·液体培养基在杜鹃组培中的应用 | 第25页 |
| 4 两种高山杜鹃研究现状总结 | 第25-27页 |
|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8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大白杜鹃扦插繁殖研究 | 第29-41页 |
| 1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|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·插穗与插床的制作 | 第29页 |
| ·实验设计方案 | 第29-30页 |
| ·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30页 |
| ·插后管理 | 第30-31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8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半硬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| 第31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带老枝半硬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| 第31-38页 |
| ·不同激素处理对带老枝的半硬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| ·不同激素浓度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| ·不同处理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不同基质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留叶数量对插穗扦插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4 结论 | 第38-39页 |
| 5 讨论 | 第39-40页 |
| 6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| 第40-41页 |
| 第四章 马缨杜鹃组织培养研究 | 第41-72页 |
| 1 实验材料 | 第41页 |
| 2 实验条件 | 第41页 |
| 3 预备实验 | 第41页 |
| 4 实验方案 | 第41-50页 |
| ·初代培养 | 第41-47页 |
| ·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| 第41-44页 |
| ·茎段的表面消毒 | 第41-42页 |
| ·不同取材季节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·褐变的处理 | 第42页 |
| ·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·最适生长素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·最适细胞分裂素的筛选 | 第42-43页 |
| ·不同培养基和植物激素组合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| 第43页 |
| ·茎段组织培养总酚含量和PPO 活性测定 | 第43-44页 |
| ·总酚含量的测定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·PPO 活性的测定方法 | 第44页 |
| ·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| 第44-47页 |
| ·无菌发芽 | 第44-45页 |
| ·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45-46页 |
| ·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| 第45页 |
| ·生长素NAA 基本浓度的选择 | 第45页 |
| ·细胞分裂素的选择 | 第45页 |
| ·光照条件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| ·愈伤组织芽的分化 | 第46-47页 |
| ·继代培养 | 第47页 |
| ·生根培养 | 第47-48页 |
| ·炼苗、移栽 | 第48-49页 |
| ·统计指标 | 第49-50页 |
| ·数据统计方法 | 第50页 |
|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8页 |
| ·预备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0页 |
| ·初代培养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5页 |
| ·茎段组织培养 | 第50-58页 |
| ·适宜外植体的消毒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不同取材时间对茎段初代培养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防治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| 第53-54页 |
| ·最适生长素的选择 | 第54页 |
| ·最适细胞分裂素的筛选 | 第54-55页 |
| ·培养基和植物激素最佳组合的筛选 | 第55页 |
| ·茎段组织培养总酚含量和PPO 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·不同类型外植体总酚含量和PPO 活性的差异 | 第55-57页 |
| ·不同季节组培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与褐变率的关系 | 第57-58页 |
| ·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5页 |
| ·无菌发芽 | 第58页 |
| ·上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58-63页 |
| ·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| ·NAA 浓度范围的选择 | 第59页 |
| ·细胞分裂素的选择 | 第59-61页 |
| ·光照条件的选择 | 第61页 |
| ·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组合 | 第61-63页 |
| ·愈伤组织的分化 | 第63-65页 |
| ·继代培养 | 第65-67页 |
| ·生根培养 | 第67-68页 |
| ·练苗、移载 | 第68页 |
| 6 结论 | 第68-69页 |
| 7 讨论 | 第69-71页 |
| ·褐变现象及克服措施 | 第69-70页 |
| ·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| 第70页 |
| ·顽拗现象 | 第70页 |
| ·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| 第70-71页 |
| 8 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| 图版I 大白杜鹃扦插繁殖照片 | 第77-78页 |
| 图版II 马缨杜鹃组织培养照片 | 第78-79页 |
| 图版Ⅲ马缨杜鹃组织培养照片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附录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