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引言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·研究进展 | 第9-11页 |
| ·地质公园的资源评价 | 第9-10页 |
| ·地质公园的GIS应用 | 第10页 |
| ·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| 第10-11页 |
| ·地质公园规划建设 | 第11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2 研究地概况 | 第13-15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13页 |
| ·地质地貌 | 第13页 |
| ·气候条件 | 第13-14页 |
| ·水文条件 | 第14页 |
| ·动植物资源 | 第14页 |
| ·历史文化 | 第14-15页 |
| 3 景观资源调查及空间分析 | 第15-20页 |
| ·地质遗迹景观调查 | 第15-17页 |
| ·嶂谷地质地貌景观 | 第15页 |
| ·北方岩溶地貌景观 | 第15页 |
| ·花岗岩断裂构造地貌景观 | 第15页 |
| ·古生物化石遗迹 | 第15-17页 |
| ·其他景观资源调查 | 第17页 |
| ·历史遗迹 | 第17页 |
| ·红色文化 | 第17页 |
| ·地质景观结构及空间分析 | 第17-19页 |
| ·结构分析 | 第17页 |
| ·空间分布分析 | 第17-19页 |
| ·小结 | 第19-20页 |
| 4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| 第20-27页 |
| ·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20页 |
| ·资源价值评价 | 第20-24页 |
| ·生态价值评价 | 第20页 |
| ·美学价值评价 | 第20-23页 |
| ·科研文化价值评价 | 第23-24页 |
| ·公园环境评价 | 第24-25页 |
| ·景点地域组合评价 | 第24页 |
| ·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| 第24-25页 |
| ·旅游条件评价 | 第25-26页 |
| ·综合评价 | 第26页 |
| ·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5 可持续发展测算 | 第27-32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7-31页 |
| ·指标体系结构与指标选取 | 第27页 |
| ·指标层变量量化 | 第27-28页 |
| ·野三坡指标层变量量化 | 第28-31页 |
| ·野三坡可持续度测算 | 第31页 |
| ·生态效益指数(Index of Ecological Benefit,IEB) | 第31页 |
| ·社会效益指数(Index of Social Benefit,ISB) | 第31页 |
| ·经济效益指数(Index of Economical Benefit,IEB1) | 第31页 |
| ·可持续度(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,DSD) | 第31页 |
| ·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6 空间总体布局及功能区项目策划 | 第32-36页 |
| ·功能区划分 | 第32页 |
| ·功能区项目策划 | 第32-35页 |
| ·百里峡峡谷风光游览区 | 第32页 |
| ·龙门天关长城文物保护区 | 第32-33页 |
| ·白草畔原始森林保护区 | 第33-34页 |
| ·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 | 第34页 |
| ·鱼谷洞奇泉怪洞游览区 | 第34页 |
| ·金华山寻奇狩猎区 | 第34-35页 |
| ·旅游线路 | 第35页 |
| ·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7 环境保护规划 | 第36-39页 |
| ·保护区等级划分 | 第36-37页 |
| ·一级保护区 | 第36页 |
| ·二级保护区 | 第36页 |
| ·三级保护区 | 第36-37页 |
| ·环境承载力测算 | 第37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8 结论与讨论 | 第39-40页 |
| ·结论 | 第39页 |
| ·讨论 | 第39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4页 |
| 附录 | 第44-49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50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
| 附发表文章 | 第52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