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纤空间编码投影器设计及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·引言 | 第12页 |
| ·物体三维轮廓术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| 第12-19页 |
| ·接触式测量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| 第13-19页 |
| ·三维轮廓测量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| 第19-21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结构光轮廓测量的基本理论 | 第23-37页 |
| ·傅里叶变换轮廓术的基本理论 | 第23-28页 |
| ·相移轮廓术的基本理论 | 第28-31页 |
| ·相位展开的基本方法 | 第31-34页 |
| ·物体面形的高度计算方法 | 第34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3章 光纤干涉理论 | 第37-46页 |
| ·双光纤干涉理论 | 第37-40页 |
| ·多光纤干涉理论 | 第40-43页 |
| ·双芯光纤干涉理论 | 第43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4章 多功能光纤空间编码投影器设计 | 第46-62页 |
| ·多光纤直排的空间编码投影器 | 第46-55页 |
| ·七根单模光纤直排的空间编码投影器 | 第46-54页 |
| ·六根单模光纤直线密排的空间编码频移投影器 | 第54-55页 |
| ·七根光纤花瓣形空间编码投影器 | 第55-58页 |
| ·七根光纤花瓣形空间编码投影器结构 | 第56页 |
| ·七根光纤花瓣形投影器投影光场及频谱 | 第56-58页 |
| ·3×3方阵光纤空间编码投影器 | 第58-59页 |
| ·3×3方阵空间编码投影器结构 | 第58页 |
| ·正方格子结构光场图像及频谱 | 第58-59页 |
| ·双芯光纤投影器 | 第59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5章 光纤干涉变频投影轮廓测量方法研究 | 第62-95页 |
| ·双光纤干涉变频投影轮廓测量方法 | 第62-86页 |
| ·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62-66页 |
| ·双光纤干涉变频空间编码投影器 | 第66页 |
| ·计算机数值模拟 | 第66-80页 |
| ·原理性实验研究 | 第80-86页 |
| ·讨论 | 第86页 |
| ·双芯光纤干涉变频投影轮廓测量方法 | 第86-94页 |
| ·双芯光纤干涉变频的实现 | 第87页 |
| ·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87页 |
| ·计算机数值模拟 | 第87-90页 |
| ·原理性实验研究 | 第90-93页 |
| ·讨论 | 第93-9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| 第6章 光纤干涉混频投影轮廓测量方法研究 | 第95-109页 |
| ·光纤混频空间编码投影器 | 第95-96页 |
| ·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96-97页 |
| ·计算机数值模拟 | 第97-106页 |
| ·渐变物体轮廓提取的数值模拟 | 第97-103页 |
| ·突变物体轮廓提取的数值模拟 | 第103-106页 |
| ·原理性实验研究 | 第106-108页 |
| ·光纤混频投影器的制作和实验系统的建立 | 第106页 |
| ·实验测试及结果 | 第106-10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| 第7章 光纤干涉频移投影轮廓测量方法研究 | 第109-117页 |
| ·光纤干涉频移投影器的结构设计 | 第109页 |
| ·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109-112页 |
| ·计算机数值模拟 | 第112-114页 |
| ·原理性实验研究 | 第114-116页 |
| ·光纤频移投影器的制作和实验系统的建立 | 第114页 |
| ·实验测试及结果 | 第114-11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| 第8章 参考条纹法光纤干涉相移轮廓测量方法研究 | 第117-127页 |
| ·参考条纹法光纤相移轮廓测量的理论模型 | 第117-119页 |
| ·计算机数值模拟 | 第119-124页 |
| ·实验测试及结果 | 第124-1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6-127页 |
| 结论 | 第127-13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1-143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43-144页 |
| 致谢 | 第144-145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