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前言 | 第9-18页 |
·压裂废水的概述 | 第9-11页 |
·压裂液体系 | 第9页 |
·压裂液的组成 | 第9-10页 |
·压裂液添加剂 | 第10-11页 |
·压裂废水在环境中的危害 | 第11-14页 |
·压裂废水的污染特征 | 第11-13页 |
·压裂废水在环境中的危害 | 第13-14页 |
·压裂废水模块化处理的概念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8页 |
·压裂废水的处理现状 | 第14页 |
·压裂废水模块化处理设备的提出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压裂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·压裂废水处理技术概况 | 第18-22页 |
·物理处理技术 | 第18-19页 |
·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| 第19-20页 |
·生化处理技术 | 第20页 |
·化学处理技术 | 第20-22页 |
·其它技术 | 第22页 |
·压裂废水设备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3 压裂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| 第23-47页 |
·压裂废水的基本处理性质 | 第23-24页 |
·压裂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压裂废水处理后水的归宿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汇入集输系统 | 第26页 |
·回注地层 | 第26页 |
·达标排放 | 第26-27页 |
·混凝对压裂废水的处理 | 第27-32页 |
·絮凝剂的确定 | 第27-30页 |
·助凝剂用量的确定 | 第30-32页 |
·预氧化实验 | 第32-35页 |
·氧化剂投加量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·pH 值对次氯酸钠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次氯酸钠的降粘作用 | 第33-34页 |
·次氯酸钠预氧化与混凝联合使用的处理效果 | 第34-35页 |
·超滤 | 第35-38页 |
·悬浮物的去除 | 第35-37页 |
·水中颗粒物平均粒径 | 第37页 |
·含油量的去除 | 第37-38页 |
·COD 的去除 | 第38页 |
·臭氧氧化及组合工艺 | 第38-45页 |
·处理工艺与实验装置 | 第38-39页 |
·单独臭氧氧化 | 第39-41页 |
·催化臭氧化 | 第41-44页 |
·预氧化/混凝/超滤/催化臭氧氧化联合使用的处理效果 | 第44-45页 |
·小结 | 第45-47页 |
4 油气田压裂废水模块化处理设备的研发 | 第47-53页 |
·压裂废水处理水归宿及处理工艺 | 第47-48页 |
·汇入集输系统 | 第47页 |
·回注地层 | 第47-48页 |
·达标排放 | 第48页 |
·油田模块化处理设备研制 | 第48-53页 |
·工艺流程选择 | 第48-49页 |
·设备主要模块及功能 | 第49-51页 |
·主要设备及参数 | 第51-53页 |
5 现场试验 | 第53-68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53页 |
·试验井场 | 第53-54页 |
·以汇入集输系统为目的的现场试验 | 第54-58页 |
·井场压裂废水的基本性质 | 第54-55页 |
·压裂废水处理工艺及控制参数 | 第55页 |
·压裂水处理效果评价 | 第55-58页 |
·以回注为目的的现场试验 | 第58-64页 |
·井场压裂废水的基本性质 | 第58-59页 |
·压裂废水处理工艺及控制参数 | 第59页 |
·处理效果评价 | 第59-64页 |
·以排放为目的的现场实验 | 第64-67页 |
·井场压裂废水的基本性质 | 第64-65页 |
·压裂废水处理工艺及控制参数 | 第65页 |
·压裂水处理效果评价 | 第65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68-70页 |
·结论 | 第68-69页 |
·建议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