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fERG在亚临床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
| 一. 缩略语表 | 第1-5页 |
| 二.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| 三.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四.前言 | 第7-9页 |
| 五.文献综述 | 第9-24页 |
| 1.中医对糖网的认识 | 第9-10页 |
| ·病因病机 | 第9页 |
| ·辨证论治 | 第9页 |
| ·视觉电生理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| 第9-10页 |
| 2.西医对糖网的认识 | 第10-24页 |
| ·背景知识 | 第10页 |
| ·流行病学 | 第10-11页 |
| ·发病机制 | 第11-13页 |
| ·DR的病理学改变 | 第11页 |
| ·相关因素及学说 | 第11-13页 |
| ·早期DR的临床诊断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散瞳检查 | 第13页 |
| 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| 第13页 |
| ·视野光敏感度 | 第13-14页 |
| ·稳态图形视网膜电图 | 第14页 |
| ·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| 第14页 |
| 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| 第14-15页 |
| ·视网膜体层摄影和视网膜厚度分析仪 | 第15页 |
| ·眼部动脉与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| 第15-16页 |
| ·mfERG原理及其应用 | 第16-21页 |
| ·mfERG的基本原理 | 第16-17页 |
| ·基本操作技术和记录要求 | 第17-19页 |
| ·mfERG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| ·mfERG在DR各期中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| ·早期DR各波潜伏期变化 | 第21-22页 |
| ·早期DR各波反应密度的变化 | 第22-23页 |
| ·总结和展望 | 第23-24页 |
| 六.临床研究 | 第24-27页 |
| 1.对象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对象 | 第24页 |
| ·入选条件 | 第24页 |
| ·排出标准 | 第24-25页 |
| ·检查方法和仪器 | 第25-26页 |
| 2.统计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七.结果 | 第27-31页 |
| 八.讨论 | 第31-34页 |
| 1.关于mfERG记录及技术的讨论 | 第31-32页 |
| 2.关于数据结果的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·传统ERG结果讨论 | 第32页 |
| ·mfERG结果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九.结论 | 第34-35页 |
| 十.致谢 | 第35-36页 |
| 十一.参考文献 | 第36-42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42-44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