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8页 |
| 1 绪论 | 第18-29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7页 |
| ·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·浅埋煤层开采采场矿山压力研究 | 第21-24页 |
| ·浅埋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发育与保水开采研究 | 第24-26页 |
| ·浅埋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研究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2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地质开采条件 | 第29-38页 |
| ·神东矿区概况 | 第29-31页 |
| ·神东矿区煤层地质条件 | 第31-35页 |
| ·神东矿区煤层开采技术 | 第35-38页 |
| 3 浅埋煤层覆岩关键层结构分类与破断失稳特征 | 第38-53页 |
| ·浅埋煤层覆岩关键层结构分类 | 第38-43页 |
| ·厚硬单一关键层结构 | 第38-40页 |
| ·复合单一关键层结构 | 第40-41页 |
| ·上煤层已采单一关键层结构 | 第41-42页 |
| ·多层关键层结构 | 第42-43页 |
| ·浅埋煤层复合单一关键层结构的形成条件 | 第43-48页 |
| ·复合单一关键层结构破断的基本规律 | 第43-46页 |
| ·复合单一关键层结构形成条件 | 第46-48页 |
| ·浅埋煤层复合单一关键层结构的破断失稳特征 | 第48-49页 |
| ·上煤层已采单一关键层结构的破断失稳特征 | 第49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4 浅埋煤层关键层破断运动的内部岩移钻孔观测研究 | 第53-62页 |
| ·内部岩移钻孔观测方案 | 第53-55页 |
| ·观测方法 | 第53页 |
| ·钻孔设计 | 第53-54页 |
| ·施工技术要求 | 第54-55页 |
| ·覆岩关键层位置的理论判别 | 第55-59页 |
| ·内部岩移钻孔观测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5 浅埋煤层关键层运动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研究 | 第62-81页 |
| ·浅埋煤层地表沉陷的实测研究方案 | 第62-64页 |
| ·观测目的 | 第62页 |
| ·31401 工作面观测站布置方案 | 第62-63页 |
| ·32301 工作面观测站布置方案 | 第63-64页 |
| ·浅埋煤层地表沉陷的基本特征 | 第64-73页 |
| ·31401 工作面地表沉陷观测结果与分析 | 第64-68页 |
| ·32301 工作面地表沉陷观测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2页 |
| ·浅埋煤层地表沉陷特征 | 第72-73页 |
| ·覆岩主关键层运动对地表沉陷动态的影响规律 | 第73-77页 |
| ·补连塔煤矿31401 工作面主关键层对地表沉陷的动态影响 | 第73-75页 |
| ·补连塔煤矿32301 工作面主关键层对地表沉陷的动态影响 | 第75-77页 |
| ·地面测站观测周期对地表动态下沉曲线特征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| 6 浅埋煤层关键层运动对导水裂隙演化的影响规律 | 第81-102页 |
| ·概述 | 第81页 |
| ·浅埋煤层主关键层位置对导水裂隙带高度影响的物理模拟 | 第81-86页 |
| ·制作物理模型 | 第82-83页 |
| ·相似材料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83-86页 |
| ·浅埋煤层主关键层运动对导水裂隙带高度影响的工程探测 | 第86-95页 |
| ·覆岩主关键层位于下位时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 | 第86-93页 |
| ·覆岩主关键层位于上位时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 | 第93-95页 |
| ·关键层破断块体结构运动对导水裂隙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| 第95-98页 |
| ·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95-96页 |
| ·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96-98页 |
| ·关键层破断块体结构运动对导水裂隙演化影响的钻孔水位观测验证 | 第98-10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| 7 补连塔煤矿四盘区顶板异常突水机理与防治 | 第102-122页 |
| ·补连塔煤矿四盘区顶板异常突水问题 | 第102-104页 |
| ·四盘区31401 工作面顶板异常突水机理 | 第104-106页 |
| ·补连塔煤矿四盘区顶板异常突水灾害防治对策 | 第106-119页 |
| ·取得的效果与经济效益 | 第119-120页 |
| ·现场面临的实际问题 | 第119-120页 |
| ·技术经济效益 | 第12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0-122页 |
| 8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| 第122-125页 |
| ·全文结论 | 第122-123页 |
| ·论文创新点 | 第123-124页 |
| ·论文展望 | 第124-1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5-133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33-135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