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一、暂缓起诉制度概述 | 第9-14页 |
(一) 暂缓起诉的概念 | 第9页 |
(二) 暂缓起诉的特征 | 第9-10页 |
(三) 暂缓起诉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0-12页 |
1、暂缓起诉与酌定不起诉 | 第10页 |
2、暂缓起诉与暂缓判决 | 第10-11页 |
3、暂缓起诉与缓刑 | 第11页 |
4、暂缓起诉与我国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42 条第3 款 | 第11-12页 |
(四) 暂缓起诉的价值分析 | 第12-14页 |
二、国外及台湾地区制度评介 | 第14-21页 |
(一) 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 | 第14-16页 |
(二) 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| 第16-17页 |
(三) 美国的延缓起诉和分流项目 | 第17页 |
(四) 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| 第17-21页 |
三、未成年人适用暂缓起诉之理论基础 | 第21-27页 |
(一) 并合主义刑罚目的论 | 第21-22页 |
(二) 起诉便宜主义 | 第22-25页 |
1、大陆法系:从起诉法定主义到起诉便宜主义的兴起 | 第22-24页 |
2、普通法系:检察官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| 第24页 |
3、小结 | 第24-25页 |
(三)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 | 第25-27页 |
四、我国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实践及理论争议评析 | 第27-31页 |
(一) 我国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实践 | 第27-28页 |
(二) 我国设立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之争议及评析 | 第28-31页 |
1、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的合法性 | 第28-29页 |
2、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与平等原则 | 第29页 |
3、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与法院定罪权 | 第29-30页 |
4、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与检察官裁量权的滥用 | 第30-31页 |
五、我国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之构建 | 第31-39页 |
(一) 未成年人暂缓起诉的适用条件 | 第31-33页 |
1、适用对象 | 第31-32页 |
2、适用案件范围 | 第32页 |
3、证据条件 | 第32页 |
4、帮教挽救条件 | 第32-33页 |
5、经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| 第33页 |
(二) 对未成年被暂缓起诉人的附带义务 | 第33-34页 |
(三) 未成年人暂缓起诉考察机关 | 第34页 |
(四) 未成年人暂缓起诉考验期 | 第34-35页 |
(五) 暂缓起诉决定确定的时点 | 第35页 |
(六) 犯罪追诉时效的计算 | 第35页 |
(七) 检察官暂缓起诉裁量权的制约 | 第35-37页 |
(八) 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决定的撤销 | 第37页 |
(九) 未成年人暂缓起诉的程序 | 第37-39页 |
六、未成年人暂缓起诉之配套制度 | 第39-43页 |
(一) 未成年被暂缓起诉人状况调查制度 | 第39-40页 |
(二) 未成年被暂缓起诉人帮教制度 | 第40-41页 |
(三) 帮教主体与考察机关沟通制度 | 第41页 |
(四) 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后记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