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序言 | 第11-13页 |
| 第一章 公司僵局基本问题概述 | 第13-21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公司僵局的法律内涵 | 第14-15页 |
| 三、公司僵局的类型分析 | 第15-16页 |
| (一) 从产生僵局的公司机构的不同来区分 | 第15页 |
| (二) 从公司僵局是否存在《公司法》范畴内基础争端的角度来区分 | 第15页 |
| (三) 从公司僵局发生的不同原因来区分 | 第15-16页 |
| (四) 从投票权是否均等来区分 | 第16页 |
| 四、公司僵局的成因 | 第16-18页 |
| (一) 公司制度的自身设计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 | 第17页 |
| (三) 公司主体利益和素质的差异性 | 第17-18页 |
| 五、公司僵局的危害性 | 第18-20页 |
| (一) 对股东利益的危害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对公司利益的危害 | 第19页 |
| (三) 对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危害 | 第19-20页 |
| (四) 对社会利益的危害 | 第20页 |
| 六、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的理论探讨 | 第21-29页 |
| 一、破解公司僵局的立法选择:司法介入 | 第21页 |
| 二、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理论依据 | 第21-23页 |
| (一) 合理性期待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信托义务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(三)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| 第23页 |
| 三、司法救济之制度价值 | 第23-25页 |
| (一) 是化解公司僵局、“解放”股东的有效途径 | 第24页 |
| (二) 是防范、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力措施 | 第24页 |
| (三) 是市场经济“经济民主”的需要 | 第24页 |
| (四) 是公司法体系完善的需要 | 第24-25页 |
| 四、英美法系、大陆法系国家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研究 | 第25-28页 |
| (一)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 | 第25-27页 |
| (二)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法律规定 | 第27-28页 |
| 五、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现状 | 第29-36页 |
| 一、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| 第29-33页 |
| (一) 案情 | 第29-30页 |
| (二) 审判和评析 | 第30-33页 |
| 二、新《公司法》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的不足 | 第33-34页 |
| (一) 公司僵局的判断标准过于原则化 | 第34页 |
| (二) 公司僵局司法解散救济途径单一、程序不明确 | 第34页 |
| 三、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第四章 我国确立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具体设想 | 第36-43页 |
| 一、公司僵局司法救济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(一) 穷尽其他救济途径原则 | 第36页 |
| (二) 慎重作出解散判决原则 | 第36页 |
| (三) 利益平衡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之完善对策 | 第37-41页 |
| (一) 司法解散公司制度 | 第37-40页 |
| (二) 非司法解散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三、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结语 | 第43-45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