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4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| 第10-13页 |
一、研究的缘起 | 第10页 |
二、我国社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0-12页 |
(一) 社区教育的产生 | 第10-11页 |
(二) 社区教育的发展 | 第11页 |
(三) 针对流动人口的社区教育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三、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背景 | 第12-13页 |
(一) 家庭经济状况 | 第12-13页 |
(二) 教育资源状况 | 第13页 |
(三) 社会融入状况 | 第13页 |
(四) 家庭教育状况 | 第13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3-24页 |
一、概念界定 | 第13-16页 |
(一) 流动儿童 | 第13-14页 |
(二) 社区 | 第14-15页 |
(三) 社区教育 | 第15-16页 |
(四)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 | 第16页 |
(五)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 | 第16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6-24页 |
(一) 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 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 | 第17-18页 |
2.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| 第18-19页 |
3. 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 | 第19页 |
(二) 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 | 第19-22页 |
1. 国外对社区教育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 国内对社区教育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(1) 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| 第20-21页 |
①教育学的视角 | 第20页 |
②社会学的视角 | 第20-21页 |
(2)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①政府主导的管理型社区教育模式 | 第21页 |
②以学校为中心的活动型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 | 第21-22页 |
③以非政府组织为载体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 | 第22页 |
(三) 文献总结 | 第22-23页 |
(四) 研究意义和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 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
(1) 理论意义 | 第23页 |
(2) 实践意义 | 第23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“参与”模式的背景介绍和理论基础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模式的背景介绍 | 第24-27页 |
一、模式的实践者──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 | 第24-25页 |
(一) 社区活动中心的成立 | 第24页 |
(二) 社区活动中心整合的资源 | 第24-25页 |
二、模式实践的社区 | 第25-26页 |
1. 社区活动中心的地点 | 第25页 |
2. 社区活动中心所选社区的共性 | 第25-26页 |
(1) 流动人口、流动儿童密度高 | 第25-26页 |
(2) 流动妇女较多 | 第26页 |
(3) 所在社区相对稳定 | 第26页 |
三、社区活动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“参与”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1页 |
一、“参与”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| 第27-28页 |
(一) “参与”的产生背景 | 第27-28页 |
(二) “参与”的发展 | 第28页 |
二、“参与”的定义 | 第28-29页 |
三、“参与”的特点 | 第29-30页 |
四、儿童的参与 | 第30页 |
五、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“参与”模式的表现 | 第31-74页 |
第一节 活动的对象具有多元性 | 第31-40页 |
一、流动儿童 | 第31-36页 |
二、流动儿童的家长 | 第36-38页 |
三、社区其他成员 | 第38-40页 |
第二节 活动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| 第40-44页 |
一、活动的主题具有针对性 | 第40-41页 |
二、活动材料具有针对性 | 第41-44页 |
第三节 活动的方式符合活动目标和活动人群的学习特点 | 第44-51页 |
一、活动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| 第44页 |
二、活动的方式符合活动目标和活动人群的学习特点 | 第44-46页 |
(一) 活动的方式符合活动的目标 | 第44-45页 |
(二) 活动的方式符合儿童和成人的学习特点 | 第45-46页 |
三、活动的方式符合流动儿童活动的目标及其学习特点 | 第46-49页 |
四、活动的方式符合成人活动的目标及其学习特点 | 第49-51页 |
第四节 注重利用社区的本土资源 | 第51-61页 |
一、社区的物质和环境资源 | 第51-52页 |
二、社区的文化资源 | 第52-53页 |
三、社区的人力资源 | 第53-61页 |
(一) 流动儿童的经验 | 第54-57页 |
(二) 流动儿童家长的经验 | 第57-61页 |
第五节 参与的目的在于增强信心、形成网络、融入社区 | 第61-68页 |
一、活动促使流动儿童增强信心、形成网络 | 第61-63页 |
二、活动促使流动儿童融入社区 | 第63-65页 |
三、活动促使流动儿童家长增强信心、形成网络 | 第65-66页 |
四、活动促使社区全体成员的融合 | 第66-68页 |
第六节 参与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| 第68-74页 |
第四章 对流动儿童社区教育“参与”模式的讨论 | 第74-78页 |
第一节 问题与挑战 | 第74-76页 |
一、参与者的流动性较大 | 第74-75页 |
(一) 生活地点的不固定 | 第74页 |
(二) 参与时间的不固定 | 第74-75页 |
三、参与者的基础不一 | 第75页 |
四、评估周期较长 | 第75-76页 |
第二节 对一般社区教育的启示 | 第76-78页 |
一、社区教育的对象 | 第76页 |
二、社区教育的内容 | 第76页 |
三、社区成员的经验 | 第76-77页 |
四、“参与”的表现阶段 | 第77页 |
五、社区教育的组织者 | 第77-78页 |
结语 | 第78-79页 |
后记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