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部分 公司、企业及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的概述 | 第9-15页 |
一、公司、企业及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二、立法沿革 | 第10-15页 |
(一)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》 | 第10-11页 |
(二)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(1979年) | 第11页 |
(三)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》 | 第11-12页 |
(四) 《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》、《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、侵占、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 | 第12页 |
(五)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(1997年) | 第12-13页 |
(六) 《刑法修正案(六)》 | 第13-15页 |
第二部分 公司、企业及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的主体界定 | 第15-28页 |
一、关于本罪三大主体的特征 | 第15-25页 |
(一) 公司、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| 第16-17页 |
(二)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| 第17-18页 |
(三) 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| 第18-25页 |
二、关于公司、企业和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 | 第25-28页 |
(一) 提供劳务的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问题 | 第25页 |
(二) 与用人单位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主体资格问题 | 第25-26页 |
(三) 受公司、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委托的人员主体资格问题 | 第26-28页 |
第三部分 商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的受贿行为研究 | 第28-36页 |
一、仲裁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历史 | 第28-29页 |
二、仲裁制度的性质和仲裁机构的法律地位 | 第29-33页 |
(一) 仲裁制度的性质 | 第29-31页 |
(二) 仲裁机构的法律地位 | 第31-33页 |
三、仲裁员的身份性质 | 第33-36页 |
(一) 仲裁员行为的性质 | 第33-34页 |
(二) 仲裁员的身份性质 | 第34-36页 |
结束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书目 | 第37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