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抒情小赋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| 引言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东汉抒情小赋作品综述 | 第9-12页 |
| 一 纪行赋 | 第9页 |
| 二 述志赋 | 第9-10页 |
| 三 托物言志赋 | 第10-11页 |
| 四 爱情赋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章 东汉抒情小赋崛起原因探析 | 第12-18页 |
| 一 时代原因 | 第12-14页 |
| 1、帝国的衰落 | 第12页 |
| 2、统治者对大赋创作的忽视 | 第12-14页 |
| 二 思想原因 | 第14-15页 |
| 1、经学的影响 | 第14页 |
| 2、道家思想的复兴 | 第14-15页 |
| 三 赋体文学发展的必然 | 第15-18页 |
| 1、大赋的衰落 | 第15页 |
| 2、骚体赋的没落 | 第15-16页 |
| 3、新赋体的产生 | 第16-18页 |
| 第三章 东汉抒情小赋折射的时代精神 | 第18-23页 |
| 一 强烈的愤激情绪 | 第18-19页 |
| 二 冷静的理性精神 | 第19-20页 |
| 三 现实的入世精神 | 第20-21页 |
| 四 无为自然的道家思想 | 第21-23页 |
| 第四章 东汉抒情小赋艺术特色分析 | 第23-31页 |
| 一 赋的诗化 | 第23-25页 |
| 1、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 | 第23-24页 |
| 2、赋的诗境 | 第24-25页 |
| 二 平实流畅的语言风格 | 第25-27页 |
| 1、从罗列到选择 | 第25-26页 |
| 2、从夸张到精致 | 第26-27页 |
| 3、从生僻到平易 | 第27页 |
| 三 间接抒情方式的运用 | 第27-31页 |
| 1、寓情于景 | 第27-28页 |
| 2、寓情于物 | 第28-31页 |
| 第五章 东汉抒情小赋的美学风格 | 第31-38页 |
| 一 悲剧美 | 第31-33页 |
| 二 理性美 | 第33-34页 |
| 三 想象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 | 第34-36页 |
| 四 清丽与奇崛之美的并存 | 第36-38页 |
| 第六章 东汉抒情小赋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| 一 题材的扩展 | 第38页 |
| 二 艺术手法的继承和扩充 | 第38-39页 |
| 三 赋史上的地位 | 第39-40页 |
| 附录 | 第40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| 后记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