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SUMMARY | 第4-9页 |
| 第一章 导言 | 第9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2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财政支农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6-29页 |
| ·公共产品理论 | 第16-23页 |
| ·公共产品基本理论 | 第16-20页 |
| ·农村公共产品 | 第20-23页 |
| ·公共财政理论 | 第23-27页 |
| ·公共财政的概念 | 第23页 |
| ·公共财政的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·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支农的理论依据 | 第25-27页 |
| ·财政支农的含义 | 第27-29页 |
| ·财政支农的含义 | 第27页 |
| ·财政支农的内容 | 第27-28页 |
| ·财政支农资金范围的界定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| 第29-38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增加值的关系 | 第29-32页 |
| ·甘肃省农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| 第33-38页 |
| ·财政投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8页 |
| 第四章 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| 第38-62页 |
| ·狭义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分析 | 第38-49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对规模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估计 | 第43-46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刚性约束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取向增长模型及测算 | 第47-49页 |
| ·广义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·农村的义务教育 | 第49-50页 |
| ·农村的医疗卫生 | 第50页 |
| ·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| 第50-51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益分析 | 第55-61页 |
| ·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的DEA 模型 | 第55-56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的实证分析 | 第56-61页 |
| ·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 | 第61-62页 |
| 第五章 甘肃省农民收入增长变动分析 | 第62-76页 |
| ·甘肃省农民收入水平的阶段性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·甘肃省农民收入水平的结构性分析 | 第63-68页 |
| ·农民收入的理论构成 | 第63-64页 |
| ·甘肃省农民收入的经济数理模型 | 第64-68页 |
| ·甘肃省农民收入差异分析 | 第68-70页 |
| ·城乡差距加大 | 第68-69页 |
| ·地区差距明显 | 第69-70页 |
| ·甘肃省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分析 | 第70-74页 |
| ·农业耕地、水资源不足,现代化水平低 | 第70-71页 |
| ·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| 第71页 |
| ·农村贫困人口多、农民文化素质低、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压力大 | 第71-72页 |
| ·农业经营规模小,产业化程度低 | 第72-73页 |
| ·农村基础建设滞后,农民生存环境差 | 第73页 |
| ·农村社会事业,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| 第73-74页 |
| 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甘肃省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 | 第74-76页 |
| 第六章 个案分析:财政支持下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| 第76-85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76-80页 |
| ·安定区概况 | 第76-77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的比较优势 | 第77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| 第77-80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财政支持 | 第80-81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| 第81-85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| 第82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产业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| 第82-83页 |
| ·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带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| 第83-85页 |
| 第七章 甘肃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财政支持对策 | 第85-89页 |
| ·加大财政投入农业力度,确保支农资金总量稳定增长 | 第85页 |
| ·调整财政支农结构,提供充足的农村公共产品 | 第85-86页 |
| ·创新财政支农机制,提高财政支农效益 | 第86-87页 |
| ·支持发展现代农业,发展劳务经济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| 第87-88页 |
| ·完善制度,加强监管,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| 第88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92-93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