桩—土—结构相互作用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·土-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土-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| 第15-21页 |
| ·理论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·试验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第2章 桩-土-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 | 第22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22页 |
| ·本构模型的研究 | 第22-35页 |
| ·弹塑性理论 | 第23-26页 |
| ·弹塑性本构模型 | 第26-29页 |
| ·结构弹塑性本构模型的选取 | 第29-32页 |
| ·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的选取 | 第32-35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步骤及动力方程的求解 | 第35-42页 |
| ·有限元法及分析步骤 | 第35-36页 |
| ·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·非线性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·动力方程中的阻尼 | 第40-41页 |
| ·单元网格的划分 | 第41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3章 群桩-土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| 第43-58页 |
| ·引言 | 第43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 | 第43-51页 |
| ·桩-土接触的模拟 | 第44-46页 |
| ·人工边界 | 第46-51页 |
| ·数值计算与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·考虑非线性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土层分布属性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4章 桩-土-上部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| 第58-74页 |
| ·引言 | 第58页 |
| ·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| 第58-61页 |
| ·地基土参数 | 第58-59页 |
| ·输入地震动 | 第59-60页 |
| ·接触模拟的实现 | 第60-61页 |
| ·桩-土-框架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| 第61-66页 |
| ·体系的动力特性 | 第62-63页 |
| ·相互作用对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| ·桩-土-剪力墙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·相互作用墙肢轴力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| ·相互作用对墙肢剪力的影响 | 第68页 |
| ·相互作用对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| ·桩-土-框架剪力墙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| 第69-73页 |
| ·相互作用对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| ·相互作用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| ·抗震中考虑相互作用折减的讨论 | 第73-74页 |
| 结论 | 第74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