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25页 |
| ·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的概念 | 第10页 |
| ·液晶高分子的发展史 | 第10-11页 |
| ·液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| 第11-15页 |
| ·液晶的分类 | 第11-13页 |
| ·液晶高分子的结构特征 | 第13-14页 |
| ·液晶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| ·液晶的表征表征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偏光显微镜法(POM | 第15页 |
| ·示差扫描量热法(DSC | 第15-16页 |
| ·X-射线衍射法 | 第16页 |
| ·小角中子散射方法(SANS | 第16页 |
| ·液晶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·主链型液晶高分子的合成 | 第16-17页 |
| ·侧链型液晶高分子的合成 | 第17-18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与制备方法 | 第18-22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化合物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2 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化合物的设计思想 | 第25-31页 |
| ·不同端基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的设计思想 | 第25-26页 |
| ·液晶单体的分子设计 | 第25-26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的分子设计 | 第26页 |
| ·液晶弹性体的设计思想 | 第26-29页 |
| ·交联剂的设计 | 第27-28页 |
| ·液晶基元的合成 | 第28页 |
| ·液晶弹性体的设计 | 第28-29页 |
| ·本研究的主要表征手段 | 第29-31页 |
| ·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| 第29页 |
| ·液晶化合物的偏光分析 | 第29页 |
| ·液晶化合物的DSC 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3 含不同端基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的合成与表征 | 第31-47页 |
| ·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31-33页 |
| ·实验所需主要试剂 | 第31-32页 |
| ·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 | 第32-33页 |
| ·分子合成路线 | 第33页 |
| ·不同端基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的合成 | 第33-36页 |
| ·4-(ω)-羟乙氧基苯甲酸(化合物1)的合成 | 第33页 |
| ·4-(ω-丙烯酸乙氧酯基)苯甲酸(化合物2)的合成 | 第33-34页 |
| ·4-(ω-丙烯酸乙氧酯基)苯甲酰氯(化合物3)的合成 | 第34-35页 |
| ·液晶单体(化合物4)的合成 | 第35-36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(化合物5)的制备 | 第3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6页 |
| ·不同端基的液晶单体的变化规律 | 第36-41页 |
| ·不同端基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的变化规律 | 第41-46页 |
| ·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4 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合成 | 第47-63页 |
| ·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47-49页 |
| ·实验所需主要试剂 | 第47-48页 |
| ·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 | 第48-49页 |
| ·液晶弹性体的分子设计路线 | 第49-50页 |
| ·交联剂的合成路线 | 第49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合成路线 | 第49-50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的合成 | 第50-52页 |
| ·液晶单体(4-(ω-丙烯酸乙氧酯基)苯甲酰-4’-苯甲酸)M 的合成 | 第50页 |
| ·交联剂(双-4-(对烯丙氧基)苯甲酰氧基-4’-苯甲酸丁酯) N 的合成 | 第50-52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合成 | 第5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61页 |
| ·交联剂的合成与表征 | 第52-55页 |
| ·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P1~P5 的变化规律 | 第55-61页 |
| ·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5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