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网格环境下的作物栽培知识服务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2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|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关于知识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关于网格和知识网格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4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| 第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| 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作物栽培知识网格基础 | 第17-35页 |
| 1 知识与知识管理 | 第17-20页 |
| ·数据、信息与知识 | 第17页 |
| ·知识的分类与特点 | 第17-19页 |
| ·知识管理 | 第19-20页 |
| 2 语义Web | 第20-24页 |
| ·语义Web的体系结构 | 第20-21页 |
| ·XML | 第21-22页 |
| ·RDF | 第22-24页 |
| 3 知识网格 | 第24-31页 |
| ·知识网格概述 | 第24-26页 |
| ·知识网格体系结构 | 第26-30页 |
| ·知识网格与OGSA | 第30-31页 |
| 4 知识网格框架模型 | 第31-34页 |
| ·核心知识网格层 | 第33页 |
| ·高级知识网格层 | 第33-34页 |
| 5 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第三章 虚拟农业组织 | 第35-46页 |
| 1 虚拟组织概述 | 第35-37页 |
| ·虚拟组织的含义 | 第35-36页 |
| ·虚拟农业组织的特征 | 第36页 |
| ·虚拟农业组织的现实意义 | 第36-37页 |
| 2 虚拟农业组织运作的基础 | 第37-38页 |
| ·信息/网络基础 | 第37页 |
| ·知识/创新基础 | 第37-38页 |
| ·契约/制度基础 | 第38页 |
| ·文化/信任基础 | 第38页 |
| 3 虚拟农业组织的支撑技术 | 第38-39页 |
| 4 虚拟农业组织的构建 | 第39-45页 |
| ·虚拟农业组织构建原则 | 第39-40页 |
| ·虚拟农业组织的构建 | 第40-43页 |
| ·虚拟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技术 | 第43-45页 |
| 5 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四章 基于本体的作物栽培知识组织 | 第46-72页 |
| 1 知识表示 | 第46-51页 |
| ·知识表示概述 | 第46页 |
| ·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 | 第46-51页 |
| 2 知识推理 | 第51页 |
| 3 本体概述 | 第51-59页 |
| ·本体论 | 第51-53页 |
| ·农业本体 | 第53-55页 |
| ·本体开发方法 | 第55-59页 |
| 4 需求本体 | 第59-65页 |
| ·需求本体的目的和任务 | 第59-60页 |
| ·基于用例模型的需求事件 | 第60-61页 |
| ·需求分解 | 第61-63页 |
| ·需求本体的描述及求解 | 第63-65页 |
| 5 概念本体 | 第65-69页 |
| ·概念本体 | 第65-66页 |
| ·概念本体的推理 | 第66-67页 |
| ·基于E-R图的概念本体创建方法 | 第67-69页 |
| 6 方法本体 | 第69-71页 |
| ·知识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法 | 第69-70页 |
| ·方法本体的定义 | 第70-71页 |
| 7 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第五章 网格知识发现机制与知识服务机制 | 第72-81页 |
| 1 网格知识发现机制 | 第72-74页 |
| ·知识发现概述 | 第72-73页 |
| ·网格知识发现的模型 | 第73-74页 |
| 2 网格知识服务机制 | 第74-80页 |
| ·网格知识服务概述 | 第74-75页 |
| ·网格知识服务的架构体系 | 第75-76页 |
| ·网格知识服务的扩展架构 | 第76-80页 |
| 3 小结 | 第80-81页 |
|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81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92页 |
| 致谢 | 第92-9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