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导言 | 第16-21页 |
一、写作缘起 | 第16-17页 |
二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7-18页 |
三、相关界定 | 第18-19页 |
四、内容及创新 | 第19-21页 |
上编: 文献清理 | 第21-93页 |
第一章 文献著录 | 第21-39页 |
第一节 学术与藏弆背景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著录情况简介 | 第22-39页 |
第二章 文献刊刻 | 第39-59页 |
第一节 民国时期《论语》文献刊刻表略 | 第39-51页 |
第二节 文献刊刻内容解读与特点浅说 | 第51-59页 |
第三章 文献辨伪 | 第59-86页 |
第一节 经学残余 | 第60-66页 |
第二节 史学阵地 | 第66-72页 |
第三节 学术与社会反思 | 第72-79页 |
第四节 遗憾与缺失 | 第79-86页 |
附录 | 第86-93页 |
一、民国时期丛书中所见四书文献统计简表 | 第86-89页 |
二、民国时期报刊所见《论语》类文章表列 | 第89-93页 |
下编: 专书解读 | 第93-189页 |
第一章 《论语集注补正述疏》 | 第93-115页 |
第一节 作者及成书介绍 | 第94-96页 |
第二节 《论语集注补正述疏》的内容和特点 | 第96-112页 |
一、《论语》定位:六经之精、百氏之要 | 第96-97页 |
二、治学立场:自古文学沟通汉宋 | 第97-101页 |
三、治学特点 | 第101-105页 |
四、述疏《集注》 | 第105-109页 |
五、《论语》学观点 | 第109-112页 |
第三节 综合评述:经古文学《论语》研究的殿军之作 | 第112-115页 |
第二章 《论语大义》 | 第115-139页 |
第一节 作者及成书介绍 | 第115-119页 |
第二节 马一浮的思想及其“六艺”论 | 第119-128页 |
一、圆融心学与理学 | 第119-123页 |
二、佛学借鉴与“六艺”判教 | 第123-128页 |
第三节 《论语大义》内容概说 | 第128-135页 |
一、《论语大义》的创作缘起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《论语大义》的内容 | 第130-135页 |
第四节 综合评述:心性义理学派《论语》研究的杰作 | 第135-139页 |
第三章 《论语集释》 | 第139-165页 |
第一节 作者及成书介绍 | 第139-140页 |
第二节 《论语集释》的内容与体例 | 第140-144页 |
第三节 程著思想及特点 | 第144-157页 |
一、按语内容 | 第144-147页 |
二、撰述思想 | 第147-155页 |
三、解经方法 | 第155-157页 |
第四节 综合评述:《论语》研究抛却门户的切实努力 | 第157-165页 |
第四章 初版《论语新探》 | 第165-189页 |
第一节 作者及成书介绍 | 第165-168页 |
第二节 初版《论语新探》的内容及特点 | 第168-183页 |
一、学术背景:中国文化的哲学时代 | 第168-171页 |
二、主要内容及特点 | 第171-176页 |
三、赵著疏失条列 | 第176-183页 |
第三节 综合评述:马克思主义介入《论语》研究的初期尝试 | 第183-189页 |
结语: 民国《论语》学综论 | 第189-204页 |
第一节 失位与转型 | 第189-192页 |
第二节 挑战和机遇 | 第192-197页 |
第三节 继承与发展 | 第197-2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4-217页 |
致谢 | 第217-21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218-21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219页 |